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各经济活动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各经济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3、增加值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产出扣除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及其他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劳务)之后的价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收入法或成本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4、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公共行政和国防等)。
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该指标与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未包含人口迁移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
6、就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
它包括:(1)全部职工;(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个体劳动者;(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农村劳动力。
7、失业人员及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的人数比重,也是分析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8、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单位未安排任何一种劳动岗位,等待重新安排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
包括单位“内退”人员、“轮岗及歇岗”期间的人员,由于单位原因“放长假”人员、“待岗”人员和单位停工、停产下岗、企业裁员下岗的人员。
不包括下岗后仍在原单位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
9、下岗职工生活费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原单位领取的无论以何种渠道和各种名义发放的基本工资、比例工资、生活费、补助费、救济金、困难职工补贴等现金和实物折款额。
10、下岗再就业职工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城镇劳动力抽样时点前一周内以各种形式为取得收入而劳动1小时以上的人。
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为获取工资、实物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的国家法律所不禁止的、对社会有益的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
11、平均工资及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
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平均工资指数指报告期平均工资与基期平均工资的比率,是反映不同时期工资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它表明报告期平均工资比基期平均工资提高或降低的程度。
计算公式为:1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根据。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国有经济型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又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商品房建设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其他经济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等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包括城乡居民建房投资和农民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
13、财政收支是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总称。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财政各个环节筹集的财政资金的总和,它是保证国家行使其职能不可缺少的财力。
主要包括各项税收、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财政支出是国家政权为行使其职能,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使用的总称。
财政支出体现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反映财政资金分配关系。
财政总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及债务支出等。
14、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幅度的相对数,也称为价格指数。
目前统计的物价指数有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
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16、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在一定时期内总收入中,扣除生产经营费用、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金额以后的剩余部分。
这部分现金收入可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和积蓄,或直接用于购建房屋和进行生产投资。
这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既包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常性收入,也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的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也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负债性的收入及记帐补贴。
17、农业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单位计量的农业生产创造的最终成果。
通过该指标可以衡量农业生产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全面反映农业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它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指标。
农业增加值可以采用生产法、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生产法是将农业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即农业总产出减去农业中间投入等于农业增加值;收入法是按各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相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之和就等于农业增加值。
农业增加值的计算范围包括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各种单位。
18、工业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单位计量的工业生产创造的最终成果。
通过该指标可以衡量工业生产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全面反映工业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并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必要的基础指标。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
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指标。
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应以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的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
该指数可从静态水平和动态趋势较为全面地反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行业以及企业之间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差异上的不可比因素。
通过对总指数的分解,可以分析每个单位项指标变化对总指数的影响,从而为了解、研究、制约工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提供依据。
20、建筑业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单位计量的建筑业生产活动创造的最终成果。
通过该指标可以衡量建筑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全面反映建筑业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并为测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基础指标。
建筑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建筑业总产出减去建筑业中间投入等于建筑业增加值;二是收入法,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即将建筑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相加之和就等于建筑业增加值。
2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各种经济单位直接出售给城乡居民或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它反映各种流通渠道对居民和社会集团生活消费的供应情况。
该指标是分析消费品市场需求和研究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测算消费品购买力和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依据。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计算范围包括:1、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用于修建住房的建筑材料;2、售给各种单位附设的职工食堂和招待所仅供本单位食用的各种食品和燃料;各单位直接售给本单位职工和职工食堂的自己生产的产品;3、售给部队的吃、穿、日用品和燃料;4、售给来华的非常住居民的消费品;5、居民自费购买的药品和医疗用品;6、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报刊、图书和各种邮品;7、旧货寄售商店自购、自销部门的商品;8、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煤气灶具和罐装液化石油气;9、售给居民的商品房;10、农民直接售给非农业居民和社会集团的商品不包括售给各单位用于生产经营用的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等和售给经营销售单位作为转卖用的商品,以及农民之间的商品销售。
22、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