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读《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感
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著作有很多,像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科林罗的《拼贴城市》,培根的《城市设计》,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等。

据了解,这些理论著作也是观点不一,异彩纷呈。

我想,完全正确可行的方案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每一种方案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样的,毫无价值的理论也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每一种理论都能解决一些问题。

今天阅读了一本有关城市理论的书,就是吴良镛的导师沙里宁所著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这本书写于1940年,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的做出的很种回应声音之一。

一、作者简介
沙里宁,原籍芬兰,很多建筑设计大师也都提出,1922年参加芝加哥论坛报大楼国际竞赛获得世界荣誉,他是负有盛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成功的设计了赫尔辛火车站和一些其他的公共建筑等,1911年曾被邀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爱沙尼亚的Reval城担任顾问,提供了研究报告和规划方案。

二、内容概述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的核心思想总结为三点。

第一,有机分散理论。

主张城市应当向有机生命体那样生长。

将城市分散开来,解决城市集中膨胀所引发的问题。

第二,城市设计的思想。

城市设计不是平面设计,而是空间设计,是三维的,立体的,和建筑设计是一样的。

第三,体形环境。

周围的环境,无论是大的城市建筑,还是小的家具服装,都是由形体组成,在重视空间的同时不可忽视体形。

作者首先介绍了中世纪城镇建设的情况。

在这一部分,沙里宁有条理性的地指出了中世纪社会及城镇居民状态与现代的区别,进而逐一反驳了针对中世纪城镇的三条严厉批评,即关于卫生状况方面、街道格局方面和富有表现力的设计方面的批评。

他把中世纪城镇不清洁的卫生条件归结为当时人们对自己不灭灵魂的纯洁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对于身体清洁的要求;把中世纪城镇“杂乱”的街道格局归结为缓慢的城市进程与当时险恶的城际关系的十分合理的产物;最后,沙里宁运用三维的城镇设计的观点,指出中世纪的城镇不受平面布局的约束,真正从三维入手,建筑物之间互相协调,并体现了中世纪人民的空间概念。

在这里,沙里宁始终将城市与生物学中的有机体进行类比。

他认为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有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组织,许多的组织组成器官,再组成人体。

每一个生命体是那么奇妙的无数更细小个体的组合,他们的组合方式被沙里宁称为"有机"。

建筑构成了街区,构成城市,但建筑与建筑之间组合的结果远没有细胞之间的组合结果精妙。

沙里宁猛烈砰击了实利主义诱导下的模仿之风与创造力的衰退,并认为这是导致建筑面貌劣化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建筑之土壤的社会条件也因为工业的巨大发展而产生了深远的变化,这些发展带来了城市中工业的集中,街道上机器的飞驰以及艺术品的粗糙复制和随之而来的居民审美能力的普遍下降,一切都变得追求效率和实利,艺术的成份越来越少,思考也越来越少。

这样,建筑面貌和人们的态度都坏了,城市也就衰败了。

三、读后领悟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这本书写于1940年,是针对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的做出的很种回应声音之一。

读完全书之后回过头来看吴良镛先生为该书所作序文,感到吴先生对其核心思想的总结实在是精辟。

虽然吴良镛先生已经做了很精辟的总结,但是我还是想提出一两点问题,即便有狗尾续貂之感,还是不吐不快。

首先将城市类比为有机体真的正确吗?类比是一种存在着很大漏洞的论证方法。

因此,它只能
是作为研究问题的参考。

沙里宁由有机体的理论推导出来的看待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办法,我们难道不该加入自己的思考么?第二,为什么城市总是固执地走向混乱?如果沙里宁关于走向分散的理论--现代的城市已经不需要集中的方式,分散后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如此多的城市仍然固我地走向集中,走向混乱?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也不可逆转的,是世界上那么多的城市都错了,还是只有沙里宁和其它的一些理论家对了呢?也许我们应当这样看待:沙里宁只是许许多多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也是之一,里面有很多亮点,有很多给人启示的地方,我们在实际中,脑中回想起他的一些谆谆告诫,可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少一些遗憾,这样也就足够了。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对我们现代城市的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国在城市大发展之初借鉴了此书,相信也不会出现向北京五环、六环的出现,济南也不会变成一个没有历史的伪古城!虽然该书定稿已60多年,译成中文也20多年,但今天看来,对我眼下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有机疏散理论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今日城市实践的理想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