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胸骨角(sternal angle):由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
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2.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
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
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造成硬膜外血肿,危及生命。
3.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4.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
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粘膜与肌层连接紧密,无论膀胱空虚或充盈,粘膜
平滑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5. 体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又称大循环,是携带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经
过一系列循环交换。体循环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
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
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
路径长、范围广,称为体循环。
6. 黄斑(Macula lutea):为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处的一黄色环行小区,其中
央凹陷处称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
7.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胞体和树突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
色灰暗,称灰质。
8. 白质(white matter):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轴突及其髓鞘)聚集所
形成的结构,颜色白亮,称白质。
9.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为小脑半球下面内侧的椭圆形隆起,
位于延髓后外侧, 枕骨大孔后上方,当颅内压骤然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和
延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 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延髓受压,危及
生命。
10. 第四脑室(the fourth ventricle):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向下→中央管
向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向后 ---→正中孔
向两侧→左右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二、简答题
1. 比较肘关节与膝关节,肩关节与髋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项目 肘关节 膝关节
基
本
结
构 关节面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凹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 股骨内、外侧髁及髌面,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关节面 关节囊 前、后薄弱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 前后、两侧有韧带加强
关节腔
呈负压,“T”形,有滑液 呈负压,有滑液、囊内韧带和半
月板
辅
助
结构 韧带 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 髌韧带,胫、腓侧副韧带,腘斜韧带,膝横韧带,前、后交叉韧带 关节盘
无 内侧半月板,“C”形
外侧半月板,“O”形
滑膜囊 滑膜襞 无 髌上囊,髌下深囊,翼状襞
运动
屈、伸,桡尺远侧关节与桡尺近侧关节联合前臂旋前、旋后 屈、伸,半屈位时可稍作旋转
项目 肩关节 髋关节
基
本
结
构
关节面
肱骨头和关节盂(头大窝浅,面积差大) 股骨头和髋臼(头大窝深,面积
差小)
关节囊 薄而松弛,上部、后部及前部有韧带或肌肉加强,前下方薄弱,故脱位时多脱向前下方 厚而坚韧,前面包裹股骨颈全长,后面仅包裹股骨颈的2/3,下方相
对薄弱,故脱位时多脱向下后方
关节腔
呈负压,有滑液、肱二头肌长头腱 呈负压,有滑液、股骨头韧带
辅
助
结
构
韧带 喙肱韧带、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肩弓 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轮匝带、髋臼横韧带、股骨头韧
带
关节唇 盂唇加深关节盂 髋臼唇加深髋臼
运动
屈伸、收展、旋转、环转,灵活性大于稳固性 屈伸、收展、旋转、环转,稳固
性大于灵活性
2. 房水的产生、回流途径
答: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
静脉
3. 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答:1、产生:脑脊液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
2、循环: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外侧孔
蛛
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侧静脉
4. 为什么门脉高压的病人会逐渐出现呕吐、便血、“海蛇头”征、脾肿大及腹
水?请用解剖学知识解释
答:正常时,腹腔不成对的器官(肝除外)的静脉血经肝门静脉入肝,借肝静脉
注入下腔静脉。肝硬化时肝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因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缺乏静脉
瓣,血液经肝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吻合部位向心回流。出现呕血:肝门静脉→
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因食管静脉丛血流量增
大而曲张,吞咽时引起此处血管破裂,血液入胃→食管→咽→口腔呕出。出现便
血: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
肛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因直肠静脉丛的血流量增大而曲张,
此处血管破裂,血液由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出现“海蛇头”征:肝门静脉→附
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胸廓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上
腔静脉;同时脐周静脉网→腹壁浅静脉(腹壁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下腔静脉。因脐周静脉网血流量增大而曲张呈“海蛇头”征。出现脾肿大:脾静
脉血液回流受阻,淤积于脾内,导致脾体积增大。出现腹水:肝门静脉系内血液
淤积,导致毛细血管增粗,通透性增大,大分子物质和水分透入腹膜腔。
5. 何为内囊?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传导束?若右侧内囊受损,会出
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答:内囊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级中枢之间的上、下行投射纤维高度集中形成的
宽厚白质板。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分3部:(1)内囊前肢:尾
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有丘脑前辐射、额桥束通过。(2)内囊后肢:背侧丘脑束与
豆状核之间,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红核束、顶
枕颞桥束通过。(3)内囊膝:内囊前、后肢交汇处,有皮质核束通过。若右侧内
囊受损: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可导致左侧半身浅、深躯体感觉丧失(偏麻);皮质
脊髓束受损可导致左侧肢体随意运动障碍(偏瘫);视辐射受损可导致两眼对侧
同向性视野缺失(偏盲),即所谓的“三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