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
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3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现代的自觉民族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新阶段。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居交融,共生互补的格局,汇聚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2、当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有三项:一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三是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
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多流的。
“华夷五方之民”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婚联姻不断出现,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4、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阶段①秦汉时期: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②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
③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5、在维护国家统一的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6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新型民族共同体获得了稳固的国家形态,标志着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完成。
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彩1、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①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②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是指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
“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
“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名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整体的统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差异性。
③中华民族内部不同层次的认同相互协调中国56个民族既有自己的本族认同,又有对中华民族的高层次认同;对本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相互协调。
2、中华民族精神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深刻的文化特征,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有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
②基本内涵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第三课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1 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对国家感情的提高和升华,是关于爱国的系统思想观念,一般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具有荣誉感和责任感。
2 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②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
③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④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
4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①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②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③必须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
④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四课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1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意义: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2 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和统一:①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②坚决进行反对分裂的正义斗争。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第五课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
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和谐和繁荣昌盛。
1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因素。
2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
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①维护民族团结,就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爱护、互相支持,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②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③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第六课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1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度与转化,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等诸多内容。
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2 发展是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途径:发展是当今时代振兴中华的客观要求;发展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3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主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各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各民族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4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这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 国家的支持帮助与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相结合: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历史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较差,大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发展较为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作为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通过财税照顾、项目支持、对口支援、地域开发、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同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根本变化和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各民族要在国家支持下,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本地优势和内因、主体作用,共同团结奋斗,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七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策保障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民族团结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自治,有利于把国际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的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为加快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的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的措施:1 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 有限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 加大对少数民族得去的财政支出力度;4 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5 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6 不断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7 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8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9 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10 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四、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五、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相互尊重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要求各民族相互尊重。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第一,尊重各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各民族的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各民族的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各民族的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第八课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法律保障一、宪法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大法1、宪法总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了国家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2、宪法确定了民族平等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3、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必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4、宪法规定民族地区的基本制度,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贯彻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法律1、《中华民主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得去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
坚决维护法律尊严,确保中华民族大团结。
妥善处理民族事物,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平等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