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
201X年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
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freekan.新认证番茄、黄瓜、苹果、梨、枣、小米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
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
《榆次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成,将向全区广大农户免费发放1万册,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
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
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
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
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201X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1X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
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
滤布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
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1X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
201X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1X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
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
201X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
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
201X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
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
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
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
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
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
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
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
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石羊坂村201X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
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
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本文来自.gongwen123.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
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
该基地由晋中市富通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基地。
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经营方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引进国内外100多个新品种,经营户辐射榆次10个乡镇和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种苗推广面积达到36000多亩,产品行销8个省市。
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
在代理“魏榆”牌商标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无公害商标“悦田”。
在山东寿光、威海、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市、大连等25个销售网点均设立了办事处。
年蔬菜交易量达5000万公斤。
该基地建立三年多来,带动周边农户1200余户,为农民增收150万余元,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近千人,同时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业、销售业的发展。
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完成合众社改制,注册成立绿野芦笋开发公司,新增基地2200亩,实行定单生产,预计亩收入2400元以上。
三、我区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区“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
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
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
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
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
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
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
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
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
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
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