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福利制度改革關鍵字: 學習時報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
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
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準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
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
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
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
“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準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
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
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英國福利專案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
另外,英國傷殘鑒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
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
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
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雇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
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援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英國改革福利制度的主要措施1998年3月,英政府正式出版了代表此次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則的綠皮書——《英國的新藍圖:一種新的福利契約》。
1999年2月,英國議會通過了《福利改革與養老金法案》,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英國政府的福利改革計畫。
當前的英國福利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調整工作與福利的關係,使工作成為大多數人進入福利系統的唯一通道。
為此,英政府制訂並推行一項大規模的“從福利到工作”計畫。
這一被稱為英國“新政”的龐大計畫分別為青年人、長期失業者、單身父母、殘疾人或長期患病者以及失業的失業者配偶等五種失業者分別制訂了不同的行動計畫,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由專業人員為失業者提供靈活、專業化和個人化的諮詢服務,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提供實用的求職和工作幫助,保證他們在就業的頭12周內照領救濟金等;通過工作家庭稅收減免(包括兒童看護稅收減免)、修改社會保險繳費規定、改革所得稅制,以及規定最低工資等手段來提高工作的價值,增加工作對福利領取者的吸引力;政府承諾承擔起改善公民就業機會的責任,同時要求有能力的個人也相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政府要求25歲以下青年失業者必須從事一種與勞動力市場積極接觸的活動,不能再坐等救濟金;第一次無正當理由拒絕安置會導致扣罰兩周救濟金的處罰,第二次拒絕則被扣罰四周的救濟金。
2對整個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徹底改革,努力為人們提供更有保障的退休生活,恢復人們對養老金制度的信任。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這次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英國原有的養老體系大致由兩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金額固定的國家基本養老金,它取決於勞動者的繳費年限,與個人工作時的收入無關,大約等於退休時年平均收入的15左右(1994年)。
第二層次包括三部分,即與個人收入有關的國家第二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及個人養老金。
國家允許有條件的勞動者自願選擇以加入後兩種養老金計畫為條件而退出國家第二層次的養老保險,同時提供相應的國家養老保險繳費減免。
但是,這種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許多的問題。
由於目前經常變換工作者的比例上升和公司規模普遍縮小等原因,職業養老金的擴展受到限制。
此外,再加上職業養老金管理不善等問題,不少人認為職業養老金並不十分可靠。
而且各養老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導致成本過高和銷售誤導等問題,結果造成一部分人中途就因無力繳費而停止投保。
即使是一直繳費,最終也得不到多少養老金。
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個新的養老金結構,除了繼續強調國家基本養老金的基石作用和職業養老金的重要性之外,國家準備對原有的收入關聯型國家養老保險進行改革,通過大幅度提高其受益水準而建立一個新的、主要針對低收入者的國家第二養老金,同時推行個人信託保全養老金計畫。
由於國家對於這種養老保險計畫在成立條件、最高收費標準、服務內容要求以及投保者對基金管理的參與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它具有成本低、安全度高且適應面寬的特點,因此非常適合那些沒有參加職業養老保險而又對原有的個人養老保險不信任的中高收入者。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減少低收入者對救助性福利的依賴,同時希望中高收入者通過職業養老保險和個人信託保全養老保險為自己提供水準更高的養老保障,從而退出國家第二養老保險。
此外,為了保護婦女的養老權益,1999年的《福利改革和養老金法案》還明確規定,在夫妻離婚分割財產時,養老金視同財產對待。
3.打擊和防止福利欺詐活動。
減少福利欺詐損失也是英國當前福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標。
為此,英國政府加大了對福利欺詐活動的調查和偵破力度。
如賦予地方政府在調查欺詐問題上更大的自主權,並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建立跨郡市聯合工作小組來調查有組織的跨地區欺詐活動;設立反企業欺詐熱線加強對雇主逃避社會保險繳費的打擊。
其次,英國政府還通過立法對福利欺詐行為進行更有效的懲治。
過去對於欺詐行為,除了要求退還多發福利金並扣發一部分福利金外,只能靠提起訴訟這種成本較高而且費時的手段來對付欺詐者。
1997年頒佈的《社會保障(欺詐)管理法》賦予社會保障部和地方政府以更大的經濟懲罰權,並且規定了一項新的罪名“不誠實誤述罪”。
1998年的《社會保障法》又進一步擴大了對雇主和個人逃避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經濟處罰的範圍。
在其他方面,英國政府努力通過改善電腦聯網來加強對社會保險號碼的管理,通過嚴格的福利享受資格認定程式和對公共福利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等手段來減少因管理不善而導致欺詐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同時建立的福利欺詐巡查員制度也為提高社會保障各部門反欺詐活動的效果及加強地區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發達國家社會救助改革趨勢[投稿]歡迎原創作品發達國家社會救助制度改革趨勢楊立雄陳玲玲*(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系長沙410081)[內容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了克服社會福利制度中“獎懶罰勤”的缺陷,西方發達國家對獲得社會救助受益者增加工作要求。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許多國家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胡蘿蔔”政策是增加工作回報;“大棒”政策主要包括出臺尋找工作並接受就業機會的法令,並對不服從工作安排者實施制裁。
[關鍵字]社會救助改革,強調工作,發達國家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各項目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制度,是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為滿足貧困者及其家庭成員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社會認可的最低生活保障。
從1601年英國伊莉莎白頒佈《濟貧法》開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了體系完善、保障水準較高的社會救助制度。
但是高水準的社會救助體系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利影響。
其中比較嚴重的是問題是所謂的“福利陷阱”,受益者對社會和政府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西方學者開始對社會救助進行反思,各國政府把社會救助制度改革作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擺上議事日程。
一、“無責任即無權利“——對受益者的工作要求9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社會救助體系改革的明顯趨勢是對獲社會救助的人們增加工作要求。
在英美產生巨大影響的“第三條道路”揚棄傳統左派“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政策,主張實行“不承擔責任就沒有權利”的積極福利政策,主張福利既是每個人的權利,也要求每個人盡義務,以此鼓勵形成自立而不是依賴性的福利政策氛圍。
在美國,克林頓的福利政策折衷性質明顯,它是不受約束的市場資本主義的右傾觀念與社會平均主義的左傾觀念相結合的產物。
其社會保障主要解決公平與效率的困境,在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尋求平衡,其理念從最初的單純性救濟改為工作性福利(welfare-to-work)、由原先的普遍福利轉為有限救助、由建設福利國家變為發展多元合作。
這種轉向的標誌便是在社會救助中增加對工作的要求。
例如,接受援助的單親父母兩年內需要每週工作至少20小時;2000年進一步增加到每週30小時,核心家庭每週至少要求工作35小時。
美國聯邦政府還制定了社會救助受益家庭的就業目標。
1997年,社會福利受益家庭至少要求實現25%以上的就業,核心家庭則要達到75%;2002年社會救助受益家庭就業率增加到50%,核心家庭則要達到90%。
沒有完成目標則要給予相應處罰,第一年聯邦政府將減少5%的撥款,以後每年的減少量依次增加2%。
雖然原來的“未成年孩子家庭補助”法案(AidtoFamilieswithDependentChildren,簡稱AFDC)對受益人也有一定的工作要求,但執行並不嚴格。
“1996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折衷法案”(ThePersonResponsibilityandWorkOpportunityReconciliationAct1996,簡稱PRWORA)通過後,免除工作的條件更加嚴格,並且加強了對受益人的培訓要求(參加假日培訓的人不低於20%),對不服從者有更嚴厲的制裁。
為了便於社會救助受益人能在勞動力市場找到工作,從1997年開始,州和當地社區為那些享受“貧困家庭臨時救助”(TemporaryAssistanceforNeedyFamilies,簡稱TANF)、又很難找到工作的家庭創造額外工作機會,聯邦政府則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
資金主要用於下列專案:公共或私人部門的工資補助;在職培訓費用;工作安置和雇傭之後的服務;社區服務;工作支援服務等。
在英國,1998年3月工党政府正式出版了代表布雷爾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則的綠皮書——《英國的新藍圖:一種新的福利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