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发展
七、人口密度 全市人口密度[6]为153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 查的149人增加4人。各县(市、区)人口密度如下: 武江区:435人/平方公里 浈江区:687人/平方公里 曲江区:187人/平方公里 始兴县:96人/平方公里 仁化县:90人/平方公里 翁源县:152人/平方公里 乳源县:77人/平方公里 新丰县:105人/平方公里 乐昌市:165人/平方公里 南雄市:134人/平方公里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与第五次对比)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0335人,占18.41%; 15—64岁人口为2025020人,占71.64%;65岁及以上人口 为281257人,占9.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3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 重上升4.7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58个百 分点。 五、各种受教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18642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57686人;具 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10317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 739790人(以上各程受教育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 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 度的由3575人上升为659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811人上 升为1619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0201人上升为39028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273人下降为26172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10306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 少71743人,文盲率由6.39%下降为3.65%,下降2.74个百分 点。
1、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引导 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作出了相关的规定;2009年2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 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和拓展用地 空间的创新举措,为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曲江区在 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结合全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深入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 地,积极推进“三旧”改造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水平,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量的加大,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耕地 保护和耕地补充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 工作方案》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和拓展用地空间的创新举措,拓展了补充耕地 的途径。曲江区根据全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制定了坡度25度以下 园地山坡地改造的计划,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2、行政区划调整为曲江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4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曲江县,设 立韶关市曲江区,由原有的18个镇调整为10个镇;2006年2月广东省民政厅批 准撤销韶关市曲江区大坑口镇,并入乌石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曲江区在规划 和协调区域土地利用方面将站在更高的着眼点,综合协调各项设施的建设合理 性问题,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构建新平台 随着广(州)乐(昌)高速公路、韶(关)赣(州)铁路的建设,曲江区对外 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 发区的建设,为全区的工业发展构建了新的平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开发区的 建设为全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提供了基础支撑,促进和带动了全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结果 单位:公顷、%
近几年来,韶关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连续三年略高于全省 平均水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45.87亿元,同比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2.56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05.5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8503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4.2:48.5:37.3调整为 2008年的14.2:48.1:37.7。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上新台阶,经济 运行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最好发展态势。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 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 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 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 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 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韶关工业紧紧围绕 “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 势,积极培育以冶金、电力、烟草为主的支柱产业。目前基本形成 了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 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石油化工、 电力等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 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工业门类综合类工业城市。 2008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35.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100亿 元。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 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8%;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 企业100强之列;韶冶集团经过三次的技改,生产能力现已达到年 产铅锌20万吨水平,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 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 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约70亿千瓦小时;韶关卷烟厂2004年年 产突破3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 “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近年来,建设发展的与东莞市合 作共建的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了省的认定,并获省产业 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5亿元。
㈠2009年全区土地总面积 162077公顷。其中,农用地 面积为147784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91.17%;建设用地 面积为9463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5.85%;其他土地面积 48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98%,土地利用率为 97.02%。
㈡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均含 可调整地类面积,其中可调整林 地面积为1029公顷,可调整园 地面积为168公顷,可调整其他 农用地面积为205公顷。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与第五次对比)
六、人口地区分布 市区(浈江、武江、曲江)普查常住人口为991523人,其余7 县(市)普查常住人口为1835089人,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乐昌 市,最少的是乳源县,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公布如下: 武江区:294620人 浈江区:393526人 曲江区:303377人 始兴县:205553人 仁化县:200356人 翁源县:331319人 乳源县:177471人 新丰县:206108人 乐昌市:398103人 南雄市:316179人
1、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规划期间,曲江区正值电力、环保及旅游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 时期,落实省、市重点项目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未来可用作新增建设 用地的空间相对有限,行业间的无序竞争、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大,进一 步加剧土地利用的矛盾,导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性矛盾协调的压力不断 加大。要实现曲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在协调各业用地的基础上,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各项重点项目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不 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规划 期间,在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保障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切 实有效措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土地资源利用挑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从战略的高度统筹曲江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统筹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以土地利用模式 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与第五次对比)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2826612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 1日零时的273512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1490人,增长 3.35%。年平均增长率为0.33%。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47076户,家庭户人口为 261585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9人,比2000年第 五次人口普查的3.45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40065人,占50.95%;女性 人口为1386547人,占49.0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91下降为103.86。
单建 位设 ︓用 公地 顷结 ︑构 调 整 结 果 %
(三)其他土地 规划期间,土地投入强度和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土地开发力度逐步加 大,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 规划至2015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73%。其中水域面积2458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55.61%;自然 保留地面积1962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44.39%。 规划至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41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4%。其中水域面积2456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59.79%;自然 保留地面积1652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比重为40.21%。
(一)农用地 根据规划期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情况,科学引导农业结构 调整,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农用地的总量稳定和结构合理。 规划至2015年,农用地面积为1474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98%。 其中耕地面积1867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66%;园地面积1055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72%;林地面积12253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 的比例为83.08%;其他农用地面积521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 3.54%。 规划至2020年,农用地面积为1470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73%。 其中耕地面积1873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74%;园地面积969公 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0.66%;林地面积12221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比例为83.10%;其他农用地面积516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为3.50%。 农用 地 结 构 调 整 结 果 单 位 ︓ 公 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