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46例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2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给予中药汤剂治疗。
1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疗结果。
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总有效率为86.9%。
对照组治愈23例,总有效率为76.1%。
经检验,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关于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则参照《中医儿科学》[2]中小儿哮喘标准,咳喘,喉间时有哮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苔白、脉浮滑,由于本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故有标本之分,寒热虚实之别。
发作期的表现为标实为主,缓解期则主要以正虚为主。
属实证者则或寒或热,属虚证者则有肺、脾、肾脏的不同。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哮喘发作期均给予氨茶碱口服或静脉用药,口服用量为5μg/(kg·次),1日3次服用;静注或静滴4mg/(kg·次),将其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
缓解期使用酮替芬口服液,4~6岁2ml/次,7~9岁2.5ml/次,10~15岁3ml/次,口服每天1次。
病情严重者,则改静脉用药(可适量的添加激素治疗),同时吸人必可酮气雾剂来治疗,用量为每日2次(可视年龄的大小及病情轻重
酌情来加减),12周为1疗程。
治疗组: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中药来治疗,12周为1疗程。
1.3.1发作期治疗
(1)寒饮停肺:治疗原则温肺化痰平喘。
方剂:小青龙汤。
半夏log、赤芍log,桂枝6g、干姜6g、生甘草6g,炙麻黄3g,细辛1g,酌病情加减。
(2)痰热壅肺:治疗原则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剂:麻杏石甘汤。
生石膏15g,前胡10g、浙贝10g,杏仁6g、生甘草6g,炙麻黄3g,酌病情加减。
(3)痰湿犯肺: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痰平喘。
方剂:五味异功散。
陈皮10g、茯苓10g、浙贝10g,远志6g、白术6g、太子参6g,酌病情加减。
1.3.2缓解期治疗
(1)肺气亏虚:治疗原则益气补肺。
方剂:玉屏风散。
生黄芪12g、白术12g,怀山药9g、五味子9g,防风6g、炙甘草6g,酌病情加减。
(2)脾气亏虑:治疗原则健脾化痰。
方剂:六君子汤。
太子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9g、半夏9g、炙黄芪9g,炙甘草6g,酌病情加减。
(3)肾气亏虚:治疗原则扶元益肾。
方剂:金匮肾气丸。
生地12g、山药12g、茯苓12g,山萸肉9g、丹皮9g、泽泻9g,炮附子
6g、桂枝各6g,酌病情加减。
1.4疗效标准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的制定。
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的缓解,偶有轻度的发作,无需用药则可缓解;显效:哮喘发作比治疗前明显的减轻,但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好转:哮喘症状比治疗前略有减轻,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5.0软件包处理,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9%。
对照组治愈2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6.1%。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p<o.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2喘息症状的缓解时间
治疗组的最短缓解时间为3天,7天内缓解者为21例,最迟的缓解时间为10天;对照组最短缓解时间为4天,7天内缓解者为15例,最迟缓解时间为12天。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内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西医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较为显著并且迅速,但急性
发作期的治疗,虽近期疗效明确,但极易再次的发作,不能根本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还会出现继发性细菌及真菌感染和心悸,同时还影响骨骼发育、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所以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研究。
哮喘属中医“哮证”、“喘证”的范畴,以发作性哮喘气急、呼气延长作为临床特征。
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对临床缓解期的防治疗效明显,能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作用缓慢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发作期哮喘的病理产物增加,此时则应辨清寒热虚实症状,以攻邪为主,兼以理肺健脾;针对寒哮,则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治疗原则;哮喘病是因虚而生痰致癖,故在哮喘缓解期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坚持扶正与化痰、祛癖同用的原则。
治疗小儿哮喘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小儿哮喘治疗应发挥中西医相互结合的协同作用。
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来治疗儿童哮喘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2] 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