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CT基础
(二)冠心病CTA征象
1、冠脉CTA对斑块的区分 2、冠脉狭窄和扩张的形态特征
3、冠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1、冠脉CTA对斑块的区分:
• 脂样斑块<50HU 钙化斑块>130HU 纤维斑块70~100HU 血栓20HU
• 钙化性斑块:高密度 非钙化性斑块(脂样斑块+纤维性斑块):管壁 增厚 混合性斑块:管壁增厚合并高密度钙化 一般来说,斑块内CT值越小,斑块就越不稳定
• 正常冠脉走行于心肌表面。偶尔部分冠脉走行于
心肌之下,这部分心肌纤维像桥一样搭在心脏表 面,故这部分心肌称为心肌桥;心肌桥下的冠状 动脉则称为壁冠状动脉。 • 心肌桥可压迫冠脉,影响心肌供血
• 心肌桥最常见于前降支
心肌桥
表浅型
纵深型
心肌桥
冠脉CTA
张远妹
一、冠脉CTA的概念及图像后处理
二、冠脉CTA的临床应用
1、正常的冠脉解剖及CTA表现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心肌桥
1、CTA的概念
• CTA:CT Angiography CT血管造影
• 冠脉CTA:经外周静脉快速团注含碘对比剂,在 冠脉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时,利用MSCT (multislice CT)进行连续容积数据采集,再经二维、三 维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冠脉的解剖图像。
2、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 右心室前壁、后壁、右心室流出道、 室间隔下1/3、右心房、窦房结、肺动 脉圆锥、房室结等
右冠状动脉
3
2
5
1
4
1、右冠状动脉;2、锐缘支; 3、右冠主干远段;4、后降支;5、左心室后支
右 冠 状 动 脉
3、冠状动脉的解剖分型
Schlesinger分型:
右冠优势型(65.7%) 左冠优势型(5.6%) 均衡型(28.7%)
右冠状动脉优势型(65.7%)
PDA
左冠状动脉优势型(5.6%)
PDA
左右冠状动脉均衡型(28.7%)
PDA
PDA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 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引起 的心肌机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 心脏病。 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变的结果,但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95%~99%),因此,习惯上将冠状动脉性 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干根部等 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供血区域: 左室高侧壁、前侧壁、后间隔、左房等
左冠状动脉
1 4 2 6 5 5 3
1、LM;2、LAD近段;3、LCX; 4、中间支;5、对角支;6、LAD中段;
左 冠 状 动 脉 前 降 支
左 冠 状 动 脉 回 旋 支
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
左前降支中上段、右冠中段、左旋支近段 后降支较少见 左主干严重病变常出现于病变晚期
钙化斑块
软斑块
非钙化性斑块
混合型斑块
冠脉有管壁的不规则增厚,并同时存在管壁 的钙化,称为混合性斑块。
2、冠脉狭窄和扩张的形态特征
• 狭窄:偏心性、向心性 局限性(<10mm)、管状 (10~20mm)、弥漫性(>20mm)、不规则性 (狭窄程度<25%的弥漫性狭窄)、管腔闭塞 (当有血栓形成时) • 扩张性病变:直径≥7mm或超过邻近冠脉节段的 50%,局限性扩张称为冠状动脉瘤、弥漫性扩张 称为冠脉动脉扩张,主要见于川崎病等。 • 狭窄+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二、冠脉CTA的临床应用
• 正常的冠脉解剖 及CTA表现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TA征象 • 心肌桥的CTA征象
(一)正常冠状动脉解剖及CTA征象
1、左冠状动脉
前降支( descending artery,LAD)供血区域:
左、右室的前壁、前间壁、心尖部、下侧壁、室
间隔的上2/3、二尖瓣乳头肌、主动脉、肺动脉主
3、冠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根据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可将其分为4级: I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 II级,管腔狭窄在26%~50%; III级,管腔狭窄在51%~75%; IV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
RCA及LAD、CRX弥漫性动脉粥样 硬化伴管腔多发不规则狭窄
右冠支架置入术后,管腔通畅。
(二)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
2、CTA图像的后处理技术
• 图像的后处理技术是应用工作站软件对图像数据 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图像的技术。 •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 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 盖显示、容积再现、仿真内窥镜。
曲面重建CPR
最大密度投影MIP
容积再现技术
• 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scop,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