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见习指导

儿科见习指导

儿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第一节 儿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见习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要按照教学大纲重点内容,以病例讨论为中心,合理安排,严密组织,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切实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安排如下:

见习专题内容 见习时数 见习基本要求 1,儿科基础 (包括生长发育、小儿喂养及儿童保健)

2,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3,营养缺乏病 4,小儿液体疗法及 婴儿腹泻

5,急性呼吸道感染 3~6 3~6 3 3 3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生长发育、儿童保健。2)掌握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3)了解正常小儿运动、语言、思维发育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托幼机构查体)。 4)掌握小儿喂养常用方法(母乳喂养、牛奶配制、哺乳方法、辅食添加等) 5)掌握小儿计划免疫程序及注意点。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新生儿特点及护理,新生儿常见病。 2)了解足月儿、早产儿解剖生理特点及护理要点。 3)掌握新生儿黄疸常见病因(溶血症、败血症、肝炎综合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4)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颅内出血的特点。 5)熟悉新生儿肺炎特点。 6)了解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机的使用。 7)熟悉新生儿用药特点和液体疗法。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佝偻病、低钙惊厥、营养不良。 2)掌握佝偻病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 3)营养不良、肥胖症示教。 4)掌握低钙惊厥及其鉴别诊断。 5)熟悉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1)教学录像/VCD:婴儿腹泻及液体疗法。 2)教学病例讨论:婴儿腹泻的补液方法。 3)掌握小儿腹泻脱水程度、性质的判断(见习)。 4)熟悉营养不良、肺炎、感染性疾病等补液方法。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肺炎、哮喘。 2)了解特殊类型上感的特点。 3)掌握高热惊厥的特点及处理要点。 4)掌握重型肺炎特点(心衰指征等)及治疗方法。 5)了解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儿童哮喘的特点及防治。 注:具体见习内容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适当调整。

6,先心病及结缔组织病

7,急性肾小球肾炎与 肾病综合征

8,血液系统疾病

9,化脓性脑膜炎及 小儿结核病

10,儿科门诊见习

11,儿科住院病历书写 讲评

3 3 3 3

3

3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先心病、川崎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2)熟悉心脏听诊方法(生理性与病理性杂音区别)。 3)掌握先心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4)风湿热、类风湿、川崎病、病毒性心肌炎特点。 5)过敏性紫癜的特点及治疗。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 2)掌握轻型与重型肾炎的临床特点。 3)掌握单纯性与肾炎性肾病的特点及区别。 4)急性肾衰处理(腹膜透析指征)。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ITP、白血病等。 2)熟悉小儿外周血象、骨髓检查的特点及意义。 3)掌握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诊断及治疗。 4)了解ITP、再障、白血病、血友病等临床特点。 1)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录像/VCD:化脑、结脑、病脑。2)掌握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不同年龄、不同病原)。3)掌握化脑、结脑、病脑的鉴别要点。 4)了解颅内肿瘤特点。 5)熟悉小儿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结核菌素试验判别方法(阳性、阴性的意义)。 1)熟悉儿科门诊的特点及程序。 2)熟悉儿科问诊方法、查体要领、处方及检查单书写等。 3)掌握儿科门诊病历书写格式及要点(重点是初诊)。4)了解儿科用药的一般特点。 5)熟悉儿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和小儿急诊的特点及处理要点。 6)了解传染病的隔离、疫情报告制度。 1)掌握儿科住院病历书写格式及要点。 2)分组进行病史采集、系统查体,每人完成1份住院病历,上交带教教师修改。 3)带教教师逐份批改住院病历,进行讲评,指出优、缺点。 第二节 儿科基础见习教学 【见习要求】 1,了解不同年龄健康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掌握常用生长发育指标(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等)测量方法及意义。 2,掌握小儿喂养常用方法。 3,掌握小儿计划免疫程序及注意点。 【见习前准备】 一、教师: 1,提前联系托幼机构查体及见习有关事宜。 2,见习用器具:婴儿磅、身高计、软尺、叩诊锤等。 3,牛奶配制的各种用具、奶具等。 二、学生: 1,复习课堂所讲儿科基础内容(重点是体格、精神发育特点)。 2,预习小儿生长发育的教学病例,初步了解如何判断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与异常,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见习方式】 1,观看教学录像/VCD:小儿生长发育、小儿喂养、儿童保健等。2小时,可利用见习前后空余时间或晚上进行。 2,教师首先讲解并示教小儿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下部量、牙齿等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4~5人一组为宜)查体,事先明确分工,注意做好记录。各组之间可互相交换。注意不同年龄组的特点。 4,学生分组到各班级听课,观察不同年龄组小儿运动、语言、精神活动等情况。 5,总结:各组学生由一名同学汇报查体情况及体会,其他同学补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状况。同时,结合教学病例进行讨论(提出初步诊断及依据)。最后,带教教师汇总大家意见,纠正不足。

【讨论题】 1,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有哪些? 2,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有哪些?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3,用全脂奶粉配制全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牛奶喂养应注意什么? 4,小儿辅食添加种类及顺序有哪些?为什么? 第三节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见习教学

【见习要求】 1,了解足月儿、早产儿解剖生理特点及护理要点。熟悉新生儿用药特点和液体疗法。 了解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机的使用。 2,掌握新生儿黄疸常见病因(溶血症、败血症、肝炎综合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3,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特点。 【见习前准备】 一、教师: 1,提前到产科准备正常新生儿示教。 2,常见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等。 3,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治疗机的使用等。 二、学生: 1,预习新生儿教学病例,提出初步诊断及依据。 2,产科见习准备:清洁的隔离衣、鞋套、帽子口罩等。 【见习方式】 1,观看教学录像/VCD:正常新生儿及早产儿特点及护理,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黄疸等。1小时。可利用见习前后空余时间或晚上进行。 2,学生分为两组见习:一组到新生儿病房见习;另一组到产科婴儿室见习。1个半小时后两组交换。 3,婴儿室见习(1.5小时): 1)教师讲解婴儿特点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卫生清洁制度等)。 2)由教师带领见习。用婴儿室专用器械进行检查。重点见习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生理特点、护理要点。示教胎便性状、神经反射、特殊状态(生理黄疸、假月经、上皮珠、颊部脂肪垫等)。 4,新生儿病房见习(1.5小时): 1)教师讲解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2)在教师带领下见习: (1)新生儿黄疸:常见病因(溶血症、败血症、肝炎综合征、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及特点;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区别;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护理、换血疗法、蓝光疗法、药物治疗等)。 (2)缺氧缺血性脑病:常见病因,分度,诊断,治疗原则。 (3)颅内出血: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介绍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特点及治疗。 (4)新生儿硬肿症:病因,分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复温程序)。 5,病例讨论(1小时):由带教教师主持。 1)观看教学录象或VCD,或由学生书面报告教学病例。 2)学生发言:提出诊断及依据,治疗原则,特别注重培养诊断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总结并提问。特别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教学病例提出初步诊断及依据。注意分析该病例的特殊性,纠正学生的不足。 【讨论题】 1,新生儿及婴儿室消毒隔离的意义有哪些? 2,提倡母婴同室的优点有哪些? 3,新生儿黄疸常见病因及特点有哪些?光疗的适应征是什么? 4,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有哪些?如何预防?

第四节 营养缺乏病见习教学 【见习要求】 1,掌握佝偻病、营养不良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 2,掌握低钙惊厥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3,了解小儿肥胖症临床特点。 4,熟悉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见习前准备】 一、教师: 1,提前准备常见营养缺乏病:维生素D缺乏症、低钙惊厥、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锌缺乏症。 2,教学用X线片(正常骨骼、佝偻病、坏血病、等) 3,教学录像片、VCD等。 二、学生: 1,复习营养缺乏症所学内容及要点。 2,预习营养缺乏症教学病例,提出初步诊断及依据。 3,熟悉讨论题。 【见习方式】 1,观看教学录像/VCD:佝偻病、营养不良、坏血病、锌缺乏病等。1小时。可利用见习前后空余时间或晚上进行。 2,教师首先简要强调本次见习的主要内容及注意点。 3,根据学生人数分组见习:每3~5人一组,分配给不同类型的营养缺乏症(以常见的佝偻病、低钙惊厥、营养不良等课堂上已讲过的病种为宜),重点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最后查看病历中的辅助检查等。根据各组病种情况,可以相互交换。注意做好必要的记录。 1)病史询问:重点内容:出生史(早产、足月)、母孕期有无补钙及VD史、孕后期有无腓肠肌痉挛史、喂养史(母乳、人工)、辅食添加、有无偏食零食习惯、居住条件(是否常做户外活动),患儿有无多汗、易惊、夜啼、惊厥等,食欲如何、治疗经过(补充VD、钙剂)。 2)体格检查: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皮下脂肪厚度等,注意枕秃、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闭合情况,乳牙数目,串珠肋、郝氏沟、蛙腹、手镯脚镯征、“O”“X”型腿、脊柱侧弯、面神经征、腓反射等。 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腕部X线片、血浆蛋白、血脂分析等。 4)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5)汇报综合:各组由1名学生汇报病史、查体、诊断等见习情况,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综合意见,提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足。 4,教学病例讨论:学生书面汇报教学病例,或采用录像片、VCD方式,围绕讨论题进行讨论发言,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