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承包工作总结

草原承包工作总结

明确政策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全县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在全县加快推进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国彪(2011年7月30日)同志们: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及省、市的安排部署,为切实加快推进全县草原承包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下达我县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贴任务,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草原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省、市有关部门关于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贴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全县草原承包工作,安排部署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贴各项任务,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讲四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快推进草原承包及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任务的重大意义草原承包是党在农村的又一基本政策,是继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

加快推进草原承包,把草原经营权和所有权真正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草原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基础。

(一)加快推进草原承包,是抓好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县地质构造复杂,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生态服务功能无以比拟,是金沙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草原权属不清、界线不明、使用流转不规范、经营机制不活、经营责任不落实等因素的影响,乱垦、乱占、滥牧等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草原退化、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给生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加快推进草原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主体,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草原,有利于增强农民保护草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推进以草定畜和禁牧、休牧制度,有利于推动草、林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中各要素的作用,既是维护我县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又是保护金沙江、长江的重要举措,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推进草原承包,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基础。

依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权,是从体制上解决草原保护、建设及合理利用问题的重大举措。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将从2011年起对禁牧封育草场每亩补助6元,对草畜平衡的草原实行每亩奖励1.5元,对人工种草地每亩10元的籽种补助等政策。

根据1984年草地资源普查,全县草原面积达241.59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达200.52万亩,是典型的草地资源大县。

要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不折不扣的兑现到农(牧)民手中,必须首先实行草原承包到户。

因此,加快推进草原承包,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基础,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草地投入、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二、前期草原承包工作简要回顾(一)草原承包工作进展。

按照农业部和省、市的安排部署,我县于2010年7月3日在药山镇木瓦村启动了草原承包试点工作,通过近1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按时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完成承包确权面积10218亩,占全村总面积的95.64%。

试点结束后,于2010年10月全面启动了草原承包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草原承包工作、退耕地、其它草地的面积清理统计等工作也得到有序开展。

全县完成草原确权4612宗8.33万亩,统计各类草地99.34万亩,其中,退耕地64166亩、天然草地83.7679万亩、人工草地91555亩。

共涉及149个行政村2269个村民小组55756户农户;签订草原承包合同及一户一档承包资料55756套。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经验。

一是行政高位推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原承包工作,工作启动之初,就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草原承包工作领导组。

县政府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相关政策,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加大投入,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基础和条件。

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亲自参与研究、部署、督促,带头深入村组召开群众会议,组织开展工作。

县领导组分别从经费、人员、设备等加大投入,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草原承包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

草原承包工作制度是规范草原承包的纲领和前提,责任落实则是确保草原承包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县规模的草原承包工作动员大会,启动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推进机制,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实行“县级领导、乡镇负责、村组实施、部门参与”分级负责制、督查督办制、县委争先创优考核制、责任追究制、行政问责制等,明确用制度管人,按操作程序、时限及规定照章办事,极大地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并有力推进了草原承包工作。

三是民主确权到户。

草原家庭承包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行民主决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对划分草原的依据、原则、办法等重大事项,严格依法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户代表会进行民主决策,兼顾客观公平公正,严格按程序开展工作,杜绝违规操作,严禁任何人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并做好各类材料、表格的记录和归档,做到字迹清晰、内容详实、规范整洁。

四是精准勾绘坐标。

对划分到户的草原进行坐标点定位,确定宗地四至界线是完成草原承包最为重要的环节。

既要求工作队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好现场实地踏查,又还要求工作队员具有熟练、高超的GPS使用技术技巧,做到打点精准,四至界线坐标定位误差率最低。

五是严抓资料管理。

严格按照“表格填写准确、四至界线叙述清楚、合同签订规范”的规定,要求农户申请表必须在草原权权利人对宗地编号、面积及四至界线进行确认后再填写;并对收集的材料按户整理,建立分户档案,特别是强化对承包数据录入与导出微机的管理,务使草原承包达到每户每宗地的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

六是依法调处纠纷。

各乡镇围绕重心下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坚持多做说服劝解工作,依法按政策调解处理纠纷,分别实行由乡镇、村领导牵头负责,现场组织调处,并对草原承包程序的合法、公正性及明显有失公平、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具有个人自私自利行为等现象给予及时指出、纠正,确保每个村组的草原承包不出现大的纠纷,所做工作切实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纠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是部分队员工作方法粗糙,操作程序不规范,业务技能不高,特别是部分工作人员对草原承包的相关政策理解不透、业务不熟,导致表格数据填写混乱、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统计数据质量较差,缺乏指导性和权威性。

二是部分村民或小组长故意隐瞒辖区内人口、户数,企图侵占他人名下草原;部分村组外出人员、户数较多,召开村民会议较难,电话委托等授权委托存在瑕疵,真实性、可靠性存在隐患。

三是投影面积与实测面积差距较大。

由于草原所处的地势坡度、沟壑、坐标点精度等差异,投影面积往往比实测面积小很多,到户的草原权证面积比实际面积相差较大。

四是总结、外宣工作滞后。

多数乡镇领导、工作队员缺乏总结、外宣意识,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及时进行相关的分析、归纳、总结,工作进展、进度也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

五是草原等级评定及载畜量测算混乱。

由于草原等级评定工作专业性较强,测算公式复杂,载畜量核定纯属专业性工作,多数队员无法评估草原等级及核定载畜量。

六是省市草原承包政策、程序及要求与我县率先开展的试点工作不同步。

由于我县是全国、全省、全市的草原承包试点县,省市出台的政策与我县先期制订的政策有较大变动,相关程序及要求也需要随之更改,造成我县草原承包工作整体显得较为被动。

七是部分乡镇思路不清,领导不力、执行不力,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工作程序紊乱,进展缓慢,图、表、地不相符,上报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吸取教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为民谋利的角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组织实施好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好,确保既定目标圆满实现。

三、把握政策,严格程序,扎实推进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

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涉及全县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工作成效如何,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既是能否顺利推进草原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也是检验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全县上下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确保今年10月30日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实现“草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健全“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监管服务有效”的新型草原管理体制,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围绕一个核心,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六条原则,依照六个步骤,实现两个目标”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一)围绕一个核心。

即:围绕“草原生态奖补到户”这个核心,依法明确草原所有权,落实草原经营权,保障承包者经营草地的合法收益权;严格按照落实到户的草原到户面积,分类、分标准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履行草畜平衡、封育与禁牧措施。

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落实,有效提高草原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质量,增加载畜量,推进舍饲圈养,切实转变养殖方式,实现牧区由常年放牧转变为半牧半草食畜饲养,有效促进草原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有效维护生态平衡。

(二)贯穿一条主线。

即:把“贯彻《草原法》,运用林改技术成果,推进草原承包,规范草原生态奖补到户”这条主线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

自始至终要依照《草原法》开展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充分运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技术成果和经验,规范相关业务,提高工作质量。

草原承包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设工作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开展,严格遵循工作程序,做到依据充分,内业资料规范整齐,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坚持六条原则。

一是坚持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

加快推进草原承包,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必须依法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并作好记录,完善相关痕迹资料,使草原承包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