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案系别:教育学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教育经济学授课年级专业: 2003级教育学专业任课教师:李桂荣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案本章教学内容一、学科性质(P2)⏹学科性质应用经济学科教育交叉学科⏹学科归类(1998年制定)学科门类:管理学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二级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研究对象(P4)核心问题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性别2.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生产3.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教育腐败三、研究意义1.认识论目的(1)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教育与外部世界:经济发展、个人收入●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制度(2)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了解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掌握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2.政治论目的(1)宏观经济政策(增长、收入分配、就业)(2)政府教育决策(经费投入、分配、学费)(3)学校管理和运营(效率、校内资源配置)(4)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成人教育)(5)家庭和个人的教育决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类型四、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规范的静态分析方法主要是解决应有意义上的命题,它考虑社会价值判断,企图回答“应当是什么”或“不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实施意义上的问题,它不考虑社会价值判断,它企图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
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究范式。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
定量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的特色,经济计量法与教育统计法在学科研究中运用广泛。
3.比较分析。
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五、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古代朴素的教育经济思想教育起源于劳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联系着。
这种联系,开始比较微弱。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教育经济思想,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2.管仲的教育经济思想3.柏拉图的教育经济思想4. 颜元的教育经济思想(二)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经济的思想1.配弟(《政治算术》1676)2.斯密(《国富论》1776)3.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三)西方教育经济学1.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a.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发明、新发现在生产上的应用,新兴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劳动者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更换其职业的能力。
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的比重日趋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日益增加,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文化程度。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b.日本与西德战败后的迅速崛起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发展很快,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进入了经济高速度发展国家的前列。
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其中有的还接受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但国民经济增长却一直比较缓慢。
这些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
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日本、西德的国民经济在战后之所以恢复、发展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战前重视教育,拥有人数众多的人才,国民的文化水平较高,能很快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加以发展和利用。
而战后独立的一些国家,由于原来是殖民地国家,教育不发达,国民文化水平较低,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差,因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这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c.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总而言之,教育经济学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要求劳动者具有比以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
这就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密切,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侯更加明显。
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做出系统的理论说明,于是世界上就掀起了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热潮,产生了教育经济学。
(2) 理论背景a. 经济增长理论——残差现象(Residuals)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社会再生产不断扩张的过程或趋势。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有关经济增长过程及动因的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曾经历了20世纪40-50年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60-70年代索洛及丹尼森模型的大发展时期。
哈多氏模型:Y=min(K/v,L/u)索洛模型:Y=A(t)F(K,L))●Kuznets (1952):劳动时间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在英、美、德人均产值增长中只起次要作用●Solow(1957):美国1990-1949年全部经济增长中只有1/8来自于要素投入K和L的贡献,而其余的7/8则是外生变量A(t)的变化值●Dension(1962):美国1929-1957年平均2.93%的增长率中有0.93%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解释b. 发展经济学——马歇尔计划(1947)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其实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即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包括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旧的观念、行为、组织、生活等惯性的突破等。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c. 收入分配理论——明瑟的研究(1957)2.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0世纪50-60年代(1) 早期的研究●沃尔什《人力资本观》(1935):把教育投资视为理性行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贝克尔(1960):估计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2) 标志性事件●韦锥《教育经济学》(1962)●教育经济学国际会议(1963)●布劳格《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3)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a. 舒尔茨(1961 、1963、1975)●向传统观念挑战●确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b. 贝克尔(1964、1976)●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对在职培训的研究●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家庭经济学及其它经济研究领域c. 明瑟(1957、1974)●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明瑟收入方程Ln(Y)=a+bS+cE+dE2+ε式中,Y为个人年收入,S表示受教育年限,E表示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就业经历(即工龄),ε为误差项3.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两条脉络(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1970年代:筛选假说●19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970-1980年代:社会化理论(2)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内生增长理论(1980-1990年代)●罗默:知识和报酬递增模型(1986,1990)●卢卡斯: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1988)●贝克尔、墨菲: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1992(四)苏联教育经济学斯特鲁米林与《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五)中国教育经济学1.学科确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1984)《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2.研究状况研究队伍研究命题3.人才培养硕士点(1983)博士点(1996)本章思考题1.如何看待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教育经济学?4.如何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5.简述教育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程本章教学小结通过这一份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于教育经济学的“What”、“Why”、“Where”、“How”等几个学科基本问题有了轮廓性的认识,从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来看,对于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案本章教学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在教育经济学的应用(一)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很多,包括社会产品构成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理论、社会再生产类型理论、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关系理论等,在此,我们仅介绍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就其过程来讲是指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往复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看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再生产过程都是不断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的物质财富,同时,随着人力的逐渐被消耗,还必须不断再生产出新的人力以便及时补充到生产中去,所以说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
而无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还是劳动力再生产都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进行。
所以说,社会再生产完整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教育经济学中的应用1.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内容看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是我们教育理论界比较关心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近些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
(1)教育是现代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教育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物质资料生产一产生就离不开教育,教育一产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教育更是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核心。
传统的生产力包括三个因素,即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现代生产力已经成为由三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要素系统构成的生产力系统。
劳动者——A实体性要素劳动工具…………………躯干系统劳动资料 B科学生产力要素系统附着性要素技术知识 C …………………血液系统经验技能生产管理结构性要素生产结构 D …………………神经系统生产布局教育与生产力中三类要素系统都有紧密联系,可以说是联结生产力诸要素的中介要素。
具体来讲,教育的作用分别如下:A.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熟练劳动力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现役劳动力的素质,以此提高劳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