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试题1.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阡陌(mó)多髯(rǎn)清冽(liè)寤寐思服(wù)B. 好逑(hào)窈窕(tiǎo)为坻(chí)悄怆幽邃(qiǎo)C. 蒹葭(jiā)怡然(yǐ)溯洄(sù)俶尔远逝(chù)D. 俨然(yǎn)垂髫(tiáo)篆章(zhuàn)往来翕忽(x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B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髯”应读rán。
B项中“好”应读hǎo。
C项中“怡”应读yí。
2. 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翩然归来叹为观止斗折蛇行草长莺飞B.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骄首昂视辗转反侧C. 欣然规往核磁共振戛然而止海枯石烂D. 蒙络摇缀销声匿迹落英缤纷帷幕一角【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书写有误:“骄首昂视”应为“矫首昂视”。
3.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
D.本句是选择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
应改为: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B.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贯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热情,“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形象,巧妙的艺术构思,揭示了深刻地社会问题,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
C.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内容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不是自传体小说。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杭州特有剧种——“杭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C. 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D.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答案】C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6. 按要求填写诗句。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
(李商隐《晚晴》)(4)渡头余落日,_____________。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5)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6)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和小孩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小石潭记》中,触景生情,寄寓自己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答案】 (1). (1)白露为霜 (2). (2)气蒸云梦泽 (3). (3)人间重晚晴 (4). (4)墟里上孤烟 (5). (5)青青子衿 (6). (6)无为在歧路 (7). (7)黄发垂髫, (8). 并怡然自乐 (9). (8)凄神寒骨, (10). 悄怆幽邃 (11). (9)悠哉悠哉, (12). 辗转反侧【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墟,凄。
7. 名著阅读。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本段文字是________写给儿子__________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2)“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3)怎样理解文中的“又快乐又惆怅”?【答案】 (1). (1)傅雷 (2). 傅聪(2)儿子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3)因回忆儿子的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而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傅雷家书》的阅读理解。
8. 综合性学习。
今年春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祝福和感谢,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大习惯向父母当面表达感情。
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父母。
在这个属于团圆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
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怎样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1)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
(意思对即可)(2)对父母的孝心既要表达在语言上,也要表现在行动上。
对父母作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雨晴王驾(唐)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9. 这首小诗情景交融,请结合前两句具体赏析。
10. 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案】9.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雨后,花被打落,花事已了,只剩下绿叶。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
表达了诗人一片惜春之情。
10. “疑”是“怀疑”的意思,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
“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解析】9.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一片惜春之情。
10.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公仪休②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④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
④枉:违法曲断。
11. 解释句中的词。
(1)一国争买鱼而献之而:(2)恃人不如自恃也恃:(3)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相:12. 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标两处)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13.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14. 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答案】11. (1)连词,表顺承(2)依靠(3)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12.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13. (1)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2)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要求别人的表现。
14. 表现了公仪休清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的可贵品质。
【解析】选自:《淮南子》作者:刘安年代:西汉参考译文: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