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一:《中庸》读书心得《中庸》读书报告《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1,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
”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
《尔雅》记载:“庸,劳也。
”古人又说:“民功曰庸”。
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
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
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
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
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
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
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
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
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
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
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
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
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
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
只有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感悟生活,体会人生。
努力行善,接近于仁。
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
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明白了修炼自我的方法,并通过修炼让自己得到了提高,也就自然能够找到如何与人相处的方法了。
中庸还指明了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具体方法——九经。
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这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治国方略。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治国安邦还显得太远,但是在在九经的治国理念中提出的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无疑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
《中庸》还有关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儒家的政治理想的论述。
但正如书中所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中庸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
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上至《中庸》成书前的《周易》《老子》,下至明代《菜根谭》,都有着对中庸思想的时代理解。
中庸的思想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不仅提供了自我修炼的方法指导,还设想了理想的境界。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追求自我发展,修齐治平,家国安康的理想一脉相承。
追求和谐,追求幸福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要积极投身在社会实践中,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远离集体。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与父母联系,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在社团中锻炼能力,还要利用机会为社会服务。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还启示我们,对人对事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偏不倚。
做人做事要有坚定地意志,忠于信念。
在《中庸》一书的阅读中,我觉得受益良多。
篇二:中庸读书笔记《中庸》读书笔记摘要:《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虽然比较短,但也名列“四书”之中,读过之后感觉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智慧。
关键词:中庸四书读书笔记一、中庸的释义在读《中庸》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不积极向上,以平庸为美德的意思,还怀疑以孔子的大智慧怎么会高度赞扬这种主张,也不明白为何人们常常对中庸之道挂在嘴边。
拜读过《中庸》之后,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愚昧,真是贻笑大方。
“中庸”的“中”字是“执两用中”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选择中间的那个,而是选择合适的那个。
对于“庸”字,我看到很多种解释,有说“庸,平常也”,也有的说“不易之谓庸”,还有人说“庸”就是适合的意思。
无论“庸”字到底怎么解释,“中庸”的总体意思是不变的,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执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时制宜。
执中致和的意思就是要恪守中道,坚持原则。
折中致和与执两用中差不多一个意思。
因时制宜就是要会随机应变。
总的来说就是要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和胡锦涛主席的执政方针非常类似。
二、主题思想与主要原则《中庸》在第一章中就提出了它的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是在教育人们要重视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人。
《中庸》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一)慎独自修慎独自修对应了主题思想里那句“不可须臾离也”,是《中庸》中非常重要的论点,是指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监督精神: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别人都没有加以关注,也要坚持自我约束。
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大学里,没有人会监督我们学习,但我们自已却不能放松学习,否则我们将偏离“正道”越来越远,等到别人开始关注你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二)忠恕宽容《论语》中说道: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宽容要求人们推己及人、互相谅解、并行而不相悖,这在《中庸》的第十三章中有所体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意思就是,一个人若能够做到忠恕宽容,离大道也就相差不远了。
如果一个人在施行大道的时候排斥他人,那他施行的一定不是大道!在后文中又有说道:“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句话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犯了错误一定要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不断(:大学中庸读书心得)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一味地责怪他人,那永远都得不到成长。
真正的大道就像第三十章中所说:“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只有互利共生才能成就大道。
(三)至诚尽性至诚尽性也是《中庸》中的重要原则,从第二十二章讲到第二十六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里面将至诚至性提高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可见其重要性。
后文中又说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这里把至诚说得有点过分夸张,居然能预知未来,有点接近迷信,但也从中体现出了古人对这一优良品格的格外推崇。
在第二十五章中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告诉我们真诚不光是要完善自我,还要完善事物,否则仁而不智。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犯了错误,要及时纠正。
自我反省固然是一个人的优良品格,但若只知自省而不去省人,就不能说具有大智慧。
三、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中庸》之中有三个概念广为人知,分别是五达道、三达德、九经。
它们都出现在《中庸》的第20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其中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几乎囊括了世间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那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网上有解读者说:《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我却不以为然,第十二章中讲到:“君子之遇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虽然提到了“夫妇”二字,但指的“匹夫匹妇”,也就是普通男女的意思,整章大义应该是说君子之道,落到小处,平常男女也可以做到,但论及高深的地方,连圣人也不一定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