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基于新剑桥学派观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金融学说史》课程论文题目新剑桥学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启示院( 系)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金融学年级班级金融一班学生姓名高彩华指导教师郭明杰2015年10月新剑桥学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启示摘要:新剑桥学派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随着经济增长分配结构如何变化,同时研究决定这种变动趋势的基本因素。

目前,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新剑桥学派从劳资双方的角度探究分配问题,并将分配问题放于经济增长中进行分析。

借助新剑桥学派理论,从投资率的角度来检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有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增长变化措施一、新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一)分配理论新建桥学派的分配理论建立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假设社会只存在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纯产品在两个阶级中被划分为工资和利润,则工资和利润的关系可表示为:r = R( 1 - w)式中: r—利润率R—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w—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比例部分。

根据这一公式,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r 的大小与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 w 成反比,即国民收入为一定量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另外,利润率( 或工资和利润的份额) 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直接相关,因为纯产品中支付工资的部分( 即雇佣劳动力的多少) 和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 生产资料的生产率) 都代表一定的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所达到的水平。

上述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利润( 纯资本收入) 是资本家凭借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它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 另一方面,工资是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

按照表现形式,工资可以分为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前者取决于某些外生变量( 如历史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 ,而后者则与利润率、商品、货币流量以及价格水平等因素有关。

虽然货币工资可以不依赖实际工资而自行变动,但是其变动却可以反过来影响实际工资: 当货币工资上升时,它会推动成本上升,进而物价上涨,最终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通过对比劳资双方的实力,新剑桥学派提出资本主义分配格局是显失公平与合理的。

由于他们坚持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进行批判,因此被称为左派的经济学。

(二)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对分配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并不满足于对分配关系的静态分析,他们将分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以投资率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动以及收入分配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相互作用,首先,当储蓄倾向一定时,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投资率的增大) 会使国民收入分配朝有利于资本家的方向变化,即经济增长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分配的失调,使工资阶级的处境相对恶化; 其次,在投资率一定时,由于工人的边际储蓄倾向低于资本家的边际储蓄倾向( 工人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倾向于资本的分配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就随之加快,而这又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衡,因此建立在分配不均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会陷入恶性循环,收入分配越不平衡,经济增长越快,导致收入分配越不平衡,最后造成“富裕中的贫困”。

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相互结合,共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失调和贫困的原因。

因此,新剑桥学派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当然新剑桥学派也有它的缺陷所在,他们并没有讨论引起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 “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 1) 生产工具的分配,( 2) 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因此只谈分配而回避生产关系,企图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分配问题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除病根”。

二、我国经济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在2000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市,人均为2l577.24元,收入最低的西宁市人均为5267.86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多。

同时由于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个别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从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收入增幅最高的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技术服务业。

其次是民航、铁路、烟草、电力、电信业等,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行业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4年第三季度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达到4.25倍,而在2000年同期此数据为2.62倍,2003年为3.98倍。

社科院2007 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中国收入最高的 20% 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 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20%的高收入户拥有银行储蓄存款的80%。

收入的严重集中化强烈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在劳资间的分配越来越不平衡,造成我国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也成为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劳资关系日益紧张,伴随而来的劳资冲突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成了我国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下我国劳资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劳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 尤其是分配制度) 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形成的重效率轻公平的原因,甚至一些历史性的原因也导致了劳资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表面的原因分析上,而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角度对这些表面的、错综复杂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的话,那么,即使我们找到再多的原因,那也仅仅是一堆“原因”的堆砌,只提供给我们思考三、新剑桥学派对我国的启示(1)、我国经济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经济。

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国际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的出口使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中国政府对汇率管理相机抉择的控制力。

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国的主权并没有因为中国的汇率政策而受到影响。

主权货币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创造一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作空间。

因此,“现代货币”理论强调浮动汇率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它给保护国内经济提供了转圜空间。

目前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这给国内政策的独立使用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

从长期来看,中国还是应该进一步地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国最终将会减少外汇储备,从而使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演进。

否则,中国将无法享有主权货币的优势,即在国内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能力。

在任何情况下,大国经济不可能简单地依赖出口。

当中国的生产能力相对于世界经济总规模而言足够大的时候,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逐步减少。

那时,中国甚至可能会变成一个净进口国。

由于这些原因,中国最终将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并且为国内政策的运用创造更大的空间,从而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2)、中国的刺激计划不仅是用来应付金融危机的,更应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需要实施计划,因为存在许多潜在的收益:充分就业、行之有效的最低工资、工作的规范化、统一的利益框架以及工资和价格的稳定。

进一步地,计划将促进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不仅仅是因为计划为失业劳动力创造了一个安全保障网同时还可以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工作机会,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冲击。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所以更需要实施计划给那些由于转型而失去工作和愿意工作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计划能吸纳数千万的劳动力在最低工资水平上获得工作。

如果计划能够尽快展开,消费需求将会增长,促使工资或者价格上升。

由于这些原因,该计划需要逐步实施,在经济转轨期间为了避免经济生产能力膨胀和可能出现的政府管理问题需要做出更多地特殊考虑。

(3)、建立并完善以同业拆借率为基础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由于现代货币的内生性和中央银行无法很好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实践,我国的中央银行应该加大对信贷进行质量管理,而非数量约束,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当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形成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由货币存量、法定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利率的控制转换为目标利率制。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9[2]赵峰. 经济学说史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60[3]丁谦. 新剑桥学派[J] . 发展与未来,1985,5: 47 -51 . [4]丁冰,199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