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名称: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学生姓名:唐婷考籍号912710200064 助学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专业:教育管理指导教师:刘瑞蕾2012年03 月02 日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4)(一)渊博的人文知识 (4)(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4)(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5)二、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5)1.教学目标的功利化 (5)2.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5)3.创新能力的薄弱化 (6)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6)1. 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6)2. 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6)3.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7)四、对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的建议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摘要: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本文就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为渊博的人文知识底蕴,高尚师德的人文品格,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人文行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精神;途径论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思考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逐渐高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然而,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本文的目的正在于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

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

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社会上的人喜欢把教师与其他职业区别看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比社会上一般人更高的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生活,是一种教师个体专业和教师群体专业都要不断发展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生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渊博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

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舍得奉献,甘于奉献,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

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学生要怀有爱心、耐心、信心、诚意和善意。

(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发展与幸福的探索,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

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作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二、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当代社会,由于受到教育商业化环境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日趋严重,令人担忧。

在变革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信念和治学态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的状况。

1.教学目标的功利化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势必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可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就连填报大学志愿也要与将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简单到只看其升学率;评价学生的优劣,只看其几门课的分数。

学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弱化。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因此,教师的目光紧盯能给自己带来晋升机会和荣誉的升学率。

经济收益最大化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作为一种理想被放在一边,教师的人文素养逐渐地褪色和消失。

因此,迫切地需要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回归教育本原。

2.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当今,从中小学到大学,不是应试教育,就是非常狭窄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教师也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相对忽视了人文知识涵养。

其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文学欣赏,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数理逻辑。

怀特海指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

”…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就需要补人文知识的课,文科教师需要补,理科教师更需要补。

否则,在教师知识结构过度单一化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3.创新能力的薄弱化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灵魂。

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由于缺少竞争、管理体制落后、学术环境封闭等渚多原因,致使教师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从而导致众多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1.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二是关注教师的生存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状况欠佳,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

教师的生存状况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因此,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制定政策,来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给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关注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把教师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就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多给教师一些关注,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对教师多一份包容。

学校既要让教师有压力,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又要对教师关怀备至,让教师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的荣誉感。

学校要为教师设立沟通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有机会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这样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宽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在交流沟通中能相互倾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相互依靠,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相互学习一些经验。

教师之间的理解与真诚,能形成对教育的推动力。

同时,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教师一个放松、休息的机会,宣泄平日里紧张的心情,完全进入到另一种宽松境界。

2.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

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育者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

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和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

为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研和学术活动,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操。

学校以人文校园建设为主体,引导教师的人文励炼,从而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3.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是实现教师人文素养的监督环节和评价体制,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一套弹性而具体的评价体制来实现,切忌程式化,做到严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切忌“一刀切”,做到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教师,不单纯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所有教师的教学效果。

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是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对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使命感、增强对教育事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的重要衡量体系。

首先,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次,评价方法及评价途径要多样,要互通,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个案分析、研讨制度,辅之其它切实可行的做法,同时还要尊重教师发展的需求,个性化的帮助,尤其是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发展、终身发展的过程。

同时,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得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评价中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又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既要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关注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性差异,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使教师获得全面、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

四、对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的建议叶圣陶先生提出:“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

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

”在海量教学资源充斥网络的今天,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的老师往往会陷入迷惘。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任教的老师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概念,不知道在哪个阶段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其实,教学资源越丰富,我们可挑选的空间就越大,教学可选的切入角度更多。

就备课而言,无论专家和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多么准确和具体,不论教学参考书对文本的诠释多么细致和深入,教师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个无法超越的中介才能具体地进入教学过程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党和政府倡导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

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

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教学的内容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因而教师应通过广泛、深入、持续的阅读来增加信息量,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

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