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说课稿[1]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说课稿[1]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下面我将分七个阶段完成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五说教法与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内容。

从教材的结构上看,本节课的内容一是公式,二是函数,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引用贯穿其中,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前面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又是前面内容的完善和深层次发展,环环紧扣。

从地位上看,使用公式与函数是EXCEL中统计数据的重要方面,是EXCEL数据处理的基础,并且它与EXCEL前面所讲的单元格地址紧密联系,又是它的延续。

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

二、说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总的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浓厚,热情较高,经过初中阶段前面的学习,学生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一些软件的简单应用经验,具有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操作,但对数据处理的认识不多,对逻辑性很强的函数更是知之甚少。

三、说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依据教材分析和大纲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EXCEL中公式与函数、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掌握公式、常用函数以及自动求和按钮的使用,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教会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Excel操作技能的教学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大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公式的使用2.EXCEL中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引用3.常用函数的使用根据本节课的重点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理解与引用有一定难度,容易出错,而且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公式与函数的正确运算,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与引用五、说教法与学法:首先说一下教法,这部分内容操作性比较强,操作方法上要求注重细节,要直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讲述法,演示法和辅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

设计初二(5)班学生成绩表的数据统计任务,以各个任务中渗透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其次说一下学法,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听取老师的讲解之后,采用练习法本节课我主要借助于以下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含熊猫电子教学软件的多媒体机房一个,连计算机的大屏幕投影仪一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四、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将“课堂练习.xls”文件分发到每台学生机的桌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上课开始呈现目标,展示<05161班学生成绩统计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唉?!这不是我班的学习成绩表吗?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

然后回顾单元格地址的概念,明确其在EXCEL运算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问题:“怎样计算总分?”,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动机。

这个导入过程,需要花费1分钟时间。

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EXCEL的公式运算比较简单,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屏幕的有趣提示积极地投入到公式的运算当中去。

从中体会到EXCEL运算功能的快捷与方便,从而激发学生与WORD表格公式计算相比较,区分不同,以旧引新。

最后,回放两个学生的运算结果,进行点评,强调注意事项,就使公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领悟。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我们注重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为此,我让学生观察刚刚复制的公式有何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计算机能自动根据源公式推导出其它公式呢?”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那么不论是否有结果,学生都已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辅以图示说明,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相对地址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从而使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职高一年级的学生,独立意识和思维能力也比较强,他们不喜欢老师把意识强加于他们,喜欢尝试和摸索。

认知主义也倡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内在结构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依据这一理论,我以“任务二”做为驱动,让学生完成《某国家收入情况统计表》中的百分比计算,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出错?然后根据屏幕提示展开进一步讨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找到错误的根源,进而引出绝对地址的概念。

老师虽然只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却使这一难点得以分解和突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将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进行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课程进行到这儿,要让学生对公式运算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理清思路。

接下来,向学生展示公式运算的其它场合,进一步了解公式运算的其它形式。

让学生体验到EXCEL公式运用的广泛,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实际意义,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对于最后一个知识点——函数,学生自我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还是采用传统的演示讲解法,以“任务三”中<汽车销售情况统计表>的合计计算为突破口,提出问题:“这时用公式求和麻不麻烦?如果对一千个一万个数求和怎么办?那么就由公式运算的弊端引出函数讲解,过渡自然。

将步骤、格式、常用函数功能介绍溶合在一起,讲解精炼,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清晰的认知效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为此,我把剩下的运算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这时老师下去辅导,解决学生认知过程当中还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

最后,转播回放几个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达到正确认知。

至此,基础知识介绍完毕,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所提高,简介求和技巧。

(整个教学过程需要40分钟)(三)总结:(展示板书设计)。

(3分钟)(四)布置作业:(1分钟)对于混合地址,由于不常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学习。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特色在于: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活跃了身心。

2.依据教材,又对教材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提炼,内容精简,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辅助,全过程以“任务”驱动,以问题贯穿始终,以讨论、探究、练习等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4.课堂练习设计典型,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学即所用。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评委!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本节内容选自《初中信息技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下面我就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公式和函数在Excel中的使用,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引用贯穿其中。

公式是函数学习的基础,函数又是公式内容的完善和深层次发展。

二者与EXCEL前面所讲的单元格地址紧密联系,是它的延续;对于整个EXCEL的数据处理而言,它是一个基础。

并且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

★学情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微机兴趣浓厚,但是,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参差不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但对数据处理的认识不多,对逻辑性很强的函数更是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依据教材分析和大纲要求,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EXCEL中公式与函数、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掌握公式、常用函数以及自动求和按钮的使用,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教会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将能力培养渗透到Excel操作技能的教学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根据大纲,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公式的使用、EXCEL中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引用、常用函数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根据本节课的重点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理解与引用有一定难度,容易出错,且它直接影响公式与函数的正确运算,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与引用。

★教法与学法(一)教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以任务作为驱动,教师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的伙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既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设问法——在公式等知识点的讲解时,安排不同的任务,增强感性认识,并以问题贯穿始终,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法、演示讲解法——在公式、函数的讲解时,采用演示讲解法,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采用探究法,其中贯穿讨论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归纳总结法——由于知识点由设问一个个引出,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高度概括,讲完公式与函数时都要归纳一下前面的知识点,理清学生思路,形成知识脉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依据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将上述教学方法灵活适宜地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学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对于老师所展示的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印象深刻,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

针对这一有利因素,根据“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这一方法论,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1.观察、对比、分析法——在对相对地址概念的教学中,诱导学生观察复制后的公式有何变化,再与源公式进行比较,分析EXCEL是如何根据源公式自动推导出其它公式的,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