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

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现代化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

各种观点十分活跃。

"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

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

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一)重视伦理道德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

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

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

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

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

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

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

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

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

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

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这从孔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确印证。

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一种高级哲理,其理论基点是维护矛盾的统一性以及矛盾体的平衡,防止矛盾的激化,以避免统一体之破坏与破裂。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

"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致中和"等等,无不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经过长期的历史和积淀,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

如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的"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上的"天下一家"的情怀,为人方面的"中行"人格,艺术上的"物我通情相忘"的意境,文学上的"大团圆"结尾,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如此等等。

(三)强调以人为本——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务实、求稳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其派生特点是:①重经验、重感性认识;轻科技,不追求精密严谨的思辨体系。

②安土重迁、安定自保与知足守成的社会心态。

③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价值观念。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

(五)专制集权一贯制的权威文化。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现。

中国自奴隶制时代就形成专制主义的政体,至封建社会而高度强化,由此形成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

农耕经济、儒法学说、宗法制度(家族制度)分别构成专制集权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派生特点是:①民主精神的缺乏(有民本,无民治)。

②官本位意识。

③君权至上和君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

④苟且心理和奴性意识。

二、什么是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

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

这支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1986年产生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7年举行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期间,邓小平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 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这些基本要求,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文化服务的对象,确定了繁荣文化的方针,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处理了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创建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进行文化建设,就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就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即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都可以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

)2)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

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

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