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把朗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切入点。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学生:看对联,思考、回答。

对,是杜甫,还记得初一时,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游历了高大雄伟的泰山,欣赏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从中感受到了青年时代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今天,让我们跟着杜甫去看一看战乱中的长安,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诗人又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有强烈正义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更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代表作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二)背景链接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被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人困居长安之时。

(三)朗读诗歌
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簪(zān)
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四)合作学习
1.结合注释,师生合作了解诗的内容,不懂之处举手询问。

2.师生交流,师问,生答。

3.小组展示:
(1)师生展示,解释词语。

国:国都。

城:长安城。

烽火:战事。

浑:简直。

(2)师生展示,翻译诗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丛生。

(残破不堪,荒凉破败——忧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伤感之时,花仿佛也在流泪;怨恨别离之时,听到鸟的啼叫也会心惊胆战。

(伤感时,我看见花开也要落泪,怨恨离别时听到鸟鸣也会心惊胆战。

)(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内心伤感——伤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几个月,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念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悲己)
追问:作者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思念家乡,忧国忧民。


(五)细读探究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六)自由品读
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品读,然后和大家分享。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

诗人借此用来表现自己的悲伤和愁苦。

学生分析其他诗句,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三、课堂练习
1.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
后的荒凉萧条。

”)
2.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四、课堂小结
得知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看到春城长安的破败景象,心里涌起许多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愁绪,我们的心不禁也变得沉重起来了,仿佛也看到了诗人眼中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的长安,感受着山河破碎的悲怆,想念着被战火隔断音讯的家人。

诗人抓挠着自己越来越稀疏的白发,此时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真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五、布置作业
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你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请描绘诗歌画面。

(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