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求每一党员都应具备纯洁而坚强的党性。

而党对党性的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每个历史阶段都对党性的要求提出了符合当时需要的特定内容。

党性的时代性决定了党性修养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不同阶段党性修养的内容、任务,方式方法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是反帝反封建、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时期党性修养的主要形式是整风整党,着重从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加强党的纪律、积极开展健康的党内斗争、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

并在党性修养的实践中,形成了革命党党性修养理论。

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党开始了执政的历史新时期。

这时期的党性修养主要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扬党内民主,从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反腐倡廉、改善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团结、实现党风根本好转、反和平演变等方面进行执政条件下的党性修养,形成了执政党党性修养理论。

一、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工人阶级政党时,没有直接、明确地提出党性的概念,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列宁。

列宁在1894年底—1895年初所著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斯图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集团的立场上。

”这句话被认为是党性概念的最初界定,后来列宁对党性概念有过多次使用和说明。

1906年7月,列宁在《“非党”抵制分子的错误议论》的文章中指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

”1905年11月,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一文中又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

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

因此,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完全应该随时同非党性做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

”由此看出列宁所讲的党性,通常是指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

中国共产党结合党的历史任务对党性的概念也进行了阐释。

刘少奇继承了列宁的观点,认为党性就是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的最高体现。

他在《人的阶级性》一文中指出:“党性,就是人们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所以人们也有各种不同的党性:有封建阶级的党性,资产阶级的党性,无产阶级的党性等。

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

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这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在这里,他把党性与阶级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着重从党员的品德和思想意识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党性。

毛泽东从列宁的“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的观点出发,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1941年8月,毛泽东给中央起草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说:‘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

’”毛泽东从思想作风和方法方面提出了对党性的独特理解,揭示了党性的精髓,使党性的内涵更加完整。

1941年,任弼时在《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中对党性的范畴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要与一切非马列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作坚决的斗争。

这个斗争是测量党员的党性的主要标志之一。

”“把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党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为党的统一,为党的团结而斗争,也是测量党员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

”“遵守纪律、服从组织也是测量党员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

”“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经常使我们党的威信在群众面前提高起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我们的党,为我党力量的雄厚和增大而斗争的精神,也是测量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

”党性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但是,党性原则不是静态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发展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党性的具体内容也会随之发展和丰富。

所以,每个党员都应该时刻注重理论武装,注重在深入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与时俱进的学习和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

二、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内容有哪些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

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说到底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问题。

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众实践中,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一生自觉地经受考验.应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唯物主义观点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各项活动中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加强党性的锻炼和修养,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深刻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忠诚实践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认真解决好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牢固树立实践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来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它所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

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总的来说,党性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l)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2)坚持党的最高纲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3)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5)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6)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新世纪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1.着眼机遇和挑战,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意义重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的形势要求共产党员作为执政党必须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使全党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和战斗力,能在新时期成功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考验,继续走在时代前列。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谁赢得他们,谁就赢得了未来。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势力也把实现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青年身上。

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深切。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中的优秀分子,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他们通过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先进性,成为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示范引领和指标作用,而且也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学生党员自身发展和大学中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要求。

2.着眼矛盾和现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势在必行当前,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一方面以经济科技优势逼迫我国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另一方面又以科技经济交流为载体,向我国“暗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蔓延,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的沉渣泛起,伪科学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兴起,使得国人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理想信念出现危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

目前,上海普通高校学生党员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0%以上,增长幅度较大。

学生党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但数量增长太快,队伍太大,容易产生党员质量无法保证和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

新时期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和战火,大学生党员是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缺少磨练和考验,缺少党性锻炼,面临来自社会的许多诱惑时,容易出现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

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也往往主要考虑其学习状况,从而导致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党员意识较为淡薄、政治敏感性差、模范带头作用不强等问题。

可见,特殊时期矛盾的复杂性,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

四、影响大学生党性修养的因素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所表现出的党性修养是比较好的,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但少数学生党员政治敏锐性较差,缺乏系统的理论武装,缺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保持清醒政治头脑的能力,缺少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精神,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观,入党动机不纯,社会责任感不强,过分看中自我,功利色彩浓重,对于个人的成功是否符合国家及社会的要求等问题考虑甚少。

因此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党员也就缺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发挥不出中坚骨干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开放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开放,各种价值观念快速涌现,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撞日益激烈,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利益需求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当前,党的传统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由社会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领域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缺乏公平竞争,加上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异,给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这些社会现象或负面影响与大学生的期望值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极易导致一些大学生党员产生道德行为失范。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党员也会染上急功近利的毛病,造成心理失衡,导致个人忧虑感增强,人际交往减少。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导致积极和消极因素同时存在并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的出现,尤其是受外来文化和外来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出现了盲目趋同、趋新、趋利现象,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功利主义,人生观趋向享乐主义,世界观趋向实用主义,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较为淡薄。

2.西方文化渗透对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西方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