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绿色建筑基本技术审查要点(试行)

海南省绿色建筑基本技术审查要点(试行)

附件2海南省绿色建筑基本技术审查要点(试行)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05前言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建办〔2013〕18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建办科〔2014〕39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海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13〕96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海南省绿色建筑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绿色低碳岛”的目标,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国家和海南省的相关专家,经过多次研讨并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完成了本要点。

本要点以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一星级要求和《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最低分要求为基础,本着“因地制宜”和“控制增量成本”的原则,规定了规划、园林和施工图审查等部门在规划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等阶段的审查要求。

本要点共分3章,主要内容是:总则、规划设计审查要点、施工图审查要点。

本要点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负责技术内容解释。

本要点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参编单位:海南省建筑设计院海南城建业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服务中心中元国际(海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雅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南方建设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华得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海南民生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分院海南华磊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宏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海口市建筑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海南省农垦设计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梁俊强马欣伯吴薇张焦宏宫玮李红潘兢李长孟向东李立新齐洪威张水弟何四元袁红葛睿婷卢家慧孙吉良胡家僖朱松林飞张碧阳腾久阳胡远琨黄向东宋洪林吴坤顺徐光勇刘长安林波荣鹿勤王昌兴赵锂主要审查人:林明泉蒙少群杨胜先任崇华陈德钟国红邓新兵陈军吴润年目录1 总则 (1)2 规划设计审查要点 (2)3 施工图审查要点 (10)3.1园林部门审查要点 (10)3.2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要点 (12)3.2.1 建筑专业 (12)3.2.2 结构专业 (23)3.2.3 电气专业 (25)3.2.4 给排水专业 (28)3.2.5 暖通专业 (36)1 总则1.1 为全面推进海南省绿色建筑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绿色低碳岛”的目标,制定本要点。

1.2 本要点适用于海南省新建居住建筑(含保障性住房),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以及多功能综合性单体建筑的相关审查。

多功能综合性单体建筑中的居住和公共功能区域应分别满足对应建筑类型的相关要求。

1.3 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要点的相关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海南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2 规划设计审查要点2.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对规划设计说明、规划设计图纸和场地原始地形图等资料进行审查。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以及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当建设开发确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森林及有保留价值的植被等环境现状时,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合理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建议。

规划布局设计应符合项目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如林地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等要求。

2.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对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规划设计说明、地质勘探报告、环境影评估报告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相关危险源(如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检测报告等资料和相关污染源检测报告等资料进行审查。

规划设计说明中应对建筑场地内各类危险源、潜在危险源和不利地段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

2.3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对规划设计说明和规划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审查。

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概述场地和周边的地形条件,并结合项目特征提出规划布局要求;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场地内建筑的具体布局及其与周边建筑的位置关系。

项目建筑布局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对住区或单体建筑及周边建筑的日照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均应满足国家或行业对居住建筑以及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公共建筑针对国家气候分区Ⅳb地区所制定的相关标准要求;(2)建筑间距、建筑后退距离等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或行业对居住建筑以及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公共建筑针对国家气候分区Ⅳb地区所指定的相关标准要求,不应对周边建筑带来光污染,且不得使周边建筑原本满足国家或行业日照标准要求的门窗洞口在项目建成后日照时数低于相关标准要求。

2.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3层及以下不高于41m 2;4-6层不高于26m 2;7-12层不高于24m 2;13-18层不高于22m 2;19层及以上的建筑13m 2;(2)公共建筑的容积率应达到0.8。

对规划设计说明、规划设计图纸和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书等资料进行审查。

场地规划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项目的人均用地指标或容积率指标要求。

(2)居住建筑应合理选择户型配比,住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满足3层及以下不高于41m 2;4-6层不高于26m 2;7-12层不高于24m 2;13-18层不高于22m 2;19层及以上不高于13m 2;当项目场地内存在n 幢不同层数的建筑时,则该住区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p 应按下式计算:1sumn i i i N p p N ==⋅∑ 式中,i N 为第i 幢建筑的总居住人口数;sum N 为住区的总居住人口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按每户3.2人计算;i p 为第i 幢建筑的人均用地指标限值;此时,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p 为:sum'S p N = 其中S 为住区场地的总用地面积。

则该住区的实际人均用地指标'p 应小于等于人均用地指标限制p ,即:'p p ≤(3)公共建筑的容积率应不低于0.8。

2.5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1)住区绿地率对于新区建设应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应达到25%;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应达到1.5m 2,旧区改建项目应达到1.0m 2;属于保障性住房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应达到1.0m2,旧区改建项目应达到0.7m2;(2)公共建筑的绿地率应达到35%。

对规划设计说明、规划设计图纸和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计算书等资料进行审查。

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项目的住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要求,并在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项目的绿地面积和布局。

对于居住建筑,项目绿地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海南省城镇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规定》(琼建城[2010]167号)和项目所在市县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新区建设项目绿地率应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绿地率应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满足:新区建设应达到1.5m2(保障性住房应达到1.0m2),旧区改建项目应达到1.0m2(保障性住房应达到0.7m2)。

对于公共建筑,项目绿地设计应满足现行《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海南省城镇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规定》(琼建城[2010]167号)和项目所在市县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且建设项目绿地率应达到35%。

2.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1)居住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应达到5%;(2)公共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应达到0.5。

对规划设计说明和规划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审查。

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提出项目地下空间的利用要求,规划设计图纸中应予以落实。

项目规划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且统一规划。

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制约,未利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应提供相关说明;当项目的场地区位、地质条件或其建筑结构类型、功能或性质经论证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时,该项目可不受本条限制;(2)居住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应达到5%;(3)公共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应达到0.5。

2.7 场地内风环境应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应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对规划设计说明、规划设计图纸和室外风环境模拟报告等资料进行审查。

规划设计说明应明确项目场地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规划设计图纸应明确建筑的具体布局。

场地规划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建筑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的相关要求,以及现行《海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D J01和《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J03的相关规定;(2)应合理组织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宜使各栋建筑物尽量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总体规划尽量采取行列式和自由式,并保持适当的建筑间距;有多排建筑物的总平面设计应妥善安排导风通道和减少建筑物之间的遮挡,以避免出现自然通风的滞留区;(3)为提高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当建筑呈一字平直排开且体型较长时(超过30m),应在适当位置设置过街楼以加强夏季或过渡季的自然通风;(4)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预测,并完成模拟报告,据此完成规划设计。

具有应满足以下要求: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应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风区;2)场地风环境模拟应以项目所在地块为对象,当模拟仿真结果存在不利风环境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并出具优化论证说明;3)考虑海南地区以夏季作为主要评价季节,项目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4)场地风环境模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场地内1.5m高处的风速分布(矢量图和云图);②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室外活动区的风速放大系数;③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表面的压力分布;5)场地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和基本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计算区域:建筑覆盖区域小于整个计算域面积的3%;以目标建筑(高度H)为中心,半径5H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域;建筑上方计算区域应大于3H(H为建筑主体高度);②模型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③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高度区1.5m或2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或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或更高的网格内;④入口边界条件:入口风速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并以距离模拟场地最近的城市气象站10米高处风速为来流风速,按照指数为0.22的情况设置;处于郊区或城市空旷地带的场地幂指数应为0.2,或者满足ASHRAE90.1-2007 Fundamental手册中的规定;⑤地面边界条件:对于未考虑粗糙度的情况,应采用指数关系式修正粗糙度带来的影响;对于实际建筑的几何再现,应采用适应实际地面条件的边界条件;对于光滑壁面应采用对数定律;⑥湍流模型选择:一般为标准k-ε模型,高精度要求时采用Durbin模型或MMK 模型;⑦差分格式:避免采用一阶差分格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