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次根式复习课优质说课稿

二次根式复习课优质说课稿

《二次根式》复习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是二次根式章节的复习课,是学生在学完新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第十六章后的一个总结复习。

二次根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与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考直接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本课复习内容的教学将让学习更为系统地认识二次根式,并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升华。

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下一张勾股定理以及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学习中打下一些有效的基础。

关于二次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2.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在本章内容新授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对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讲解,对方法、技巧、能力等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本身在学习新课知识时,也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第2点: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并不能很有效的完成。

而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将给学生一个巩固提高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能加深对二次根式的运算的理解,同时更是为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供机会。

彻底地贯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完成九年级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本课内容是综合性复习,所讲知识点学生基本都熟悉,只不过是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甚至有些学生可能都已经有部分渐渐淡忘。

本节内容的教学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学生理清知识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把已学知识系统、全面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二次根式的理解与运算真正落实到位作出努力。

其实,本课内容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明确地位与作用,让学生感受本章知识的重要性,为即将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工作。

3.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由于新课内容结束离综合性复习时间较长,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熟悉,但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完全具备的,只不过需要一个回顾的过程。

同时,随着知识面的拓广以及一些章节中对二次根式的应用,逐步让学生对二次根式这一章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复习时,学生应该说还是很易于接受的。

4.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其实更主要的是经历回顾、理解、巩固的过程。

本节教学内容的新知并不是真正的“新的知识点、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知识能力”,而是一种对已学知识的一种重新加工处理的能力,从已学的知识上提炼出更精粹的东西来。

这也正是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分析。

这更是学生的主要障碍。

二、目标的设定及重难点1.目标的准确与完整知识目标:(1)能够有效回顾本章的重要基础知识;(2)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情感目标:(1)对章节内容的总体把握,全面分析;(2)体会对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优化处理;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善于处理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的能力;2.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是新授时的重点,更也是复习课上的重点。

前面的公式、运算法则等都是为了这些计算与化简服务的,学生真正体现所学的基础知识应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故此,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设定为: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伴随着重点内容的出现,学生的问题也得以体现。

要熟练地解决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问题,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继而重新回归到重点内容上。

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的困难之处。

也就是说本课的重点内容就是难点内容。

3.重、难点突破方法本课内容的重点也就是难点,突破的方法都在于如何有效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基础的知识去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而这些都在基础的回顾上让学生得以重新的认识,所以,突破的方法之一就来源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通过对比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之二。

三、教法设计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整理知识点)、复习测评→→合作探究→→达标训练→堂清检测四.学法设计1.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取的方法由于本课是复习课,更多的情况之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比例很大。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对比新授与复习之间的不同,在课堂上形成新的认识,教师更是注重对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能力采用的方法复习课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的阶段,在本节课上应着重关注前后学习方法,问题的思考方式的对比,让学生主动的讲,主动的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3.学生主题作用体现的方法与手段合作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解决本课内容所采取的一个必要环节,敢于质疑更是解决本课内容的关键所在。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教师只是通过问题的形式以及组织课堂活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联系在一起,而学生在课堂上无疑是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五、教学过程①基础回顾与测评:将本章的基础知识都以一些常见的基础问题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对二次根式的模型的真正理解;②整理知识点:一个问题整理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对号入座,便于掌握与分析;③合作探究:对本章中典型的计算与化简进行专门的探究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④达标训练:对所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训练,已达到进一步掌握;⑤堂清检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检测,以确定其对本章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实现面向全体教学的目标;五、作业设计1.作业设计目标根据不同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不同,对作业的完成也有不同的要求。

为此,对于A类学生应能运用新知解决相关程度的问题(巩固提高第1、2、3、4、5题);而B类学生要求解决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巩固提高第1、2题),对与新知相关程度的问题应积极尝试;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学生学习新知掌握的程度不同,对新知进行训练的要求就不同。

但是,作业的目的都应针对本课内容的教学,故本课作业应完成课后第1~5题。

第1、2题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学生大体上应能解决。

而第3~5题是与本课教学相对应的相关程度的问题,A类的学生应能较好的解决,B类学生则要求积极的尝试。

中考数学复习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数学中考复习首先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的内容(依纲靠本),同时又要结合我市《考试说明》上好复习课。

一、中考复习课设计的宏观把握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应熟悉课程理念,并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涉及6个方面:数学课程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数学教学观,数学评价观,现代信息技术观。

(2)初中《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4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初中阶段的内容标准包括4个领域: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与概率(统计、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

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教材各章节的200个左右知识点。

(4)知识技能目标有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水平,过程性目标有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

二、复习课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1、重视基础,全面复习,做到“三抓五过关”(1)三抓是:①抓基本概念的准确性和实质性理解。

②抓公式、定理的熟练和初步应用。

③抓基本技能正用、逆用、变用、连用、巧用。

(2)五过关是:①能准确理解书中的概念。

(学生能说出书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吗?)②能独立证明书中的定理。

(学生能说出书中有几条重要定理吗?)③能熟练求解书中的例题。

(学生做到了没有?)④能说出书中各单元的作业类型。

(学生弄清了没有?)⑤能掌握书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基本解题方法。

(3)在上述基础上,把教学中分割讲授的知识单点、知识片断组合成知识结构。

要做到:①基础知识系统化。

(从单一到综合、从分散到集中)②基本方法类型化。

(从模仿到熟练、从分散到集中)③解题步骤规范化。

(从书写到思路、从思路到程序)2、由厚到薄——构建知识网络。

教材是按知识块螺旋上升安排的,教学又是把每一个知识块分解为知识单点或知识片断来讲授的,中考复习就要将它们由粗到细、由大到小整理成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弄清家底”,而且有助于理解与记忆,还便于提取与应用。

华罗庚教授告诫我们,读书要从簿到厚、又从厚到薄。

复习重在从厚到薄。

3、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坡度。

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提高,复习题的选择应有层次性,由浅入深,我们的建议是进行“题组”训练,有两种基本的形式:纵向深入和横向综合。

还可以有跨章节、跨学科的大综合。

4、由熟到快——提高思维速度。

统计表明,中考要在120分钟完成26道题,30多问,题量是比较多的,而且有大量实际情况、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又是比较大的。

通常,一套中考试题都有不下3500个印刷符号,解题书写约1500个印刷符号,两项合计,一共需要30分钟,还剩下90分钟用于思考、草算、文字组织和复查检验(按26道题计算,平均每道题还不到4分钟),这就向解题速度提出了高要求。

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呢?我们的原则性建议是:(1)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简明扼要。

(3)平时进行速度训练。

以此来加快加维速度,降低思维难度,提高解题质量。

在中考中,许多中考低档题都是由基本概念编拟而成的,如果学生平时理解准确了,抓住本质了,那就能在读题的同时,立即得出答案。

建议一些基本数据要记住,如:1~5的开方数,1~20的平方数,勾股数3、4、5,5、12、13等,特殊三角形1、1、,1、2、,45°、60°、75°、36°、72°,的近似值,黄金分割等。

选择题、填空题数量大、分值低,每题只能分配1~2分钟,完不成的先跳过去。

用10多分钟做一道小题既使做对了也有“策略性错误”,因为这意味着后面高分题没有时间做,是一种“隐含失分”。

解答题的书写过程,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重点写得分点(没有枝节步骤、没有多余回路)。

因为多写一步就是多占用了其他题的时间(隐含失分),就是多一个犯错误的机会(潜在失分)。

解答题中的容易题也不妨边想边写,节省草算时间。

建议教师在复习题上安排“限时练习”,即留下3~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3~5道小题,训练快速解答或抢答。

5、以解题训练为中心。

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来。

但不能盲目地强化训练,采取题海战术。

我们建议:(1)以中档综合题为训练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