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

最新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答案中国古代建筑历史部分:1.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建筑典籍(成书年代和名称)(1)清工部工程做法清雍正十二年(2)营造法式宋崇宁二年2.“舍宅为寺”的现象(出现时期及具体表现)汉末至南北朝时期舍宅为寺的风气大盛。

士族,富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

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寺”的形式,这种类型的佛寺,决定了寺庙住宅化的空间布局。

而且不但解决了早期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的不足,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从而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例如,在汉魏洛阳城里,西阳门内御道行之北有一个建中寺,这里在普凤元年是尚书令乐平王尔朱荣的私宅,这座住宅建造极为奢华,纵横方向的梁栋已超过当时规定的标准,在500米之间廊庑接连,其中有大法堂、光华殿。

大山门名为光临门,比一般的人家门与堂都显得宏伟,这是舍宅为寺。

愿会寺,为中书舍人王翊的舍宅为寺,在洛阳青阳门外二里孝敬里,堂宇宏伟,豪华万端。

其中有花园石雕,林木森森,有平台,有复道,在当时来说,建这样的大宅还是少有的,后由主人舍其作寺了。

下面所举也是比较典型的舍宅为寺:平等寺原为广平武穆王怀的舍宅为寺;高阳王寺原为高阳王雍之宅院为寺;光宅寺为天后之梳法堂之舍宅为寺;静域寺为太穆皇后的住宅为寺。

当时佛寺之多,不胜枚举,仅仅北魏这一个时期,佛寺达3万多座,可见当时佛寺之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舍宅为寺的最著名的当是白马寺3.中国古代建筑中“三分为一”的构图原则(内容及体现)所谓三分一”就是指中国古建的在力面布局上的三个主要部分:(1)台基(2)墙柱构架(屋身)(3)屋顶这种说法最早是北宋匠师喻皓所提出的“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意思是房屋分为三个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式组合起来的,各个部分并不是由一个整体分割开来的。

中国古建在平面组织上是通过院落组织的,已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感受,在往高空发展的建筑中,阁楼,佛塔中也继续应用这种思想.在每层依然分割成三个部分,有作为屋顶的出檐,有代表基座的栏杆.在组合关系上,有时是不限于一个台基上一个屋身和一个屋顶的.比如清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者台基连成一体;午门也是在高大的台基――城墙上建立起五座殿堂.4.金厢斗底槽(概念及实例)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5.中国的塔按形式分类(各种类型及实例)(1)楼阁式塔:苏州报恩寺塔(2)(2)密檐塔:西安小雁塔(3)(3)单层塔宝山寺双石塔(4)(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6.故宫建筑群中,屋顶形式及色彩方面如何体现等级制度样式: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

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预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茧辜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

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役后举行“献俘”的地方。

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歇山顶。

色彩: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

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

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

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

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7.中国古典园林中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

二、水面处理: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形成对比.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小池则宜用浅岸。

三、叠山置石:可看、可游、可居。

塑造丘壑、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

用石得当。

四、建筑营造:江南园林的建筑特点是: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私家园林建筑以厅堂为主。

窗式样繁多,千变万化,多由工匠创作。

屋顶翼角起翘有两种做法:一为嫩戗发戗,一为水戗发戗。

室外铺地利用砖瓦废料铺成各种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8.清代彩画主要有哪儿几种类型?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

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

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

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9.能够默画佛光寺大殿立面外国古代建筑历史部分:1.古希腊神庙的柱廊是如何产生的?神庙最典型的平面形制是什么?并举例。

围廊式:古希腊神庙的一种典型平面形制,中间设大厅,围绕其有一圈列柱围廊。

-萨摩斯的第三个天后赫拉庙:以弗缩的阿丹密斯庙2.古罗马时期最重要的建筑论著是什么?作者。

《建筑十书》的作者及完成时期分别是阿尔伯蒂、1485年时期;维特鲁威、公元前20年时期。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是现存最早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

3.古罗马建筑在柱式运用方面的成就。

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

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

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4.拜占庭建筑突出的技术体现是什么?代表作品。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1)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

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宗教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2)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4)第四个特点是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因为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5.哥特教堂的结构特点。

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就减到很薄,材料省了拱顶大为减轻,侧推力减小,连带着垂直承重的墩子也就细了点。

②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的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

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一片片横向的墙垛上。

③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而且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因此,十字拱顶的对角线骨架券不必高于4边的,成排连续的十字拱不致逐间隆起。

内部空间整齐、单纯、统一。

6.文艺复兴的开端代表建筑是什么?建筑师。

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设计人是F.勃鲁涅列斯基。

7.坦比哀多的设计师以及建筑特征。

坦比哀多,又译坦比埃多,及圣彼得小教堂。

坦比哀多礼拜堂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它是圆形平面的集中式布局,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

平面是柱廊和圣坛两个同心圆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

柱廊的宽度等于圣坛的高度,这种造型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的圣祠的基本形式。

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颇具英雄主义气质。

勃拉曼特在这里所追求的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代建筑,而是在精神气质上创造出与古典建筑具有同等意义的现代纪念性建筑,他超越了古人,因此这座建筑可称之为文艺复兴盛期的纲领性作品,可谓建造新圣彼得大教堂的先声。

这是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神堂外墙面直径6.1m,周围一圈多立克式的柱廊,16根塔司干柱式围绕,高 3.6m,连穹顶上的十字架再内,总高为14.7m,有地下墓室.伯拉孟特设计的.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教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他的体积感很强,建筑物虽小,但有很强的层次感,附于多种几何体的变化,虚实映衬,构图丰富。

环廊上的柱子,经过鼓座上臂柱的接应,同穹顶的肋相连,从下而上,一气呵成。

浑然一体。

他的体积感的完整性,并采用塔司干柱式,使他显得十分雄健刚劲。

这座建筑物的形式,特别是以高居于鼓座之上的穹顶统率整体的集中时形式,在西欧是前所未有的大幅度的创新,当时就赢得了很搞的声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