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IIII
职业教育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垂线法测定坝体挠度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项目组
2015年4月
垂线法测定坝体挠度
混凝土及砌石坝体水平位移沿坝体高程不同会不一样,一般是坝顶水平位移最大,近坝基处最小,测出坝体水平位移沿高程的分布并绘制分布图,即为坝体的挠度。
因此,测定坝体挠度实为测量坝体相对坝基的水平位移。
测定坝体挠度的垂线法分倒垂线与正垂线两种,分述如下。
(一)倒垂线观测
1.倒垂线原理与设备
倒垂线是将一根不锈钢丝的下端埋设在大坝地基深层基岩内,上端连接浮体,浮体漂浮于液体上。
由于浮力始终铅直向上,故浮体静止的时候,必然与连接浮体的钢丝向下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亦即钢丝与浮力同在一条铅垂线上。
由于钢丝下端埋于不变形的基岩中,因此钢丝就成为空间位置不变的基准线。
只要测出坝体测点到钢丝距离的变化量,即为坝体的水平位移。
倒垂线装置由浮体组、垂线和观测台构成。
2.现场观测
观测前,首先应检查钢丝的张紧程度,使钢丝的拉力每次基本一致。
达到这一要求的做法,是在钢丝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观测油箱的油位指示,使油位每次保持一致,浮力即一致,钢丝的拉力也就一致了。
其次要检查浮筒是否能在油箱中自由移动,做到静止时浮筒不能接触油箱。
浮筒重心不能偏移,人为拨动浮筒后应回复到原来位置。
还要检查防风措施,避免气流对浮筒和钢丝的影响。
检查完毕后,应待钢丝稳定一段时间才进行观测。
观测时,将仪器安放在底座上,置中调平,照准测线,分别读取x与y轴(即左右岸与上下游)方向读数各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回值。
每测点测两个测回,两测回间需要重新安置仪器。
读数限差与测回限差分别为0.1mm与0.15mm。
观测中照明灯光的位置应固定,不得随意移动。
用于倒垂线观测的仪器有很多种,分为光学垂线仪、机械垂线仪与遥测垂线仪三类。
不同仪器的操作方法,读数系统也略有差异,可参见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
每次观测前,对光学垂线仪还应在专用检查墩上进行零点检查。
计算坝体测点的水平位移要根据规定的方向、垂线仪纵横尺上刻划的方向和观测员面向方向三个因素决定。
一般规定位移向下游和左岸为正,反之为负;上下游方向为纵轴y,左右岸方向为横轴x。
垂线仪安置的坐标方向应和大坝坐标方向一致。
3.观测精度
进行挠度观测时,一般应观测两测回。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点观测为第一测回,而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逐点观测为第二测回。
每测回应照准两次分别进行读数,一测回中的两次读数差应不大于O.lOmm,取平均值作为该测回的观测值。
当两测回不大于O.15mm时,可取其平均值
作为本次观测成果。
(二)正垂线观测
1.观测原理与正垂线布置形式
图2-7 正垂线多点支承和一点支承示意图
(a)多点支承关系示意图;(b)多点支承结构示意图;
(c) 一点支承关系示意图;(d) 一点支承结构示意图;
1-悬挂装置;2-夹线装置;3-坝体观测点;
4-坝底观测点;5-观测墩;6-重锤;7-油箱;
1.观测原理与正垂线布置形式
正垂线是在坝的上部悬挂带重锤的不锈钢丝,利用地球引力使钢丝铅垂这一特点,来测量坝体的水平位移。
若在坝体不同高程处设置夹线装置作为测点,从上到下顺次夹紧钢丝上端,即可在坝基观测站测得测点相对坝基的水平位移,从而求得坝体的挠度,这种形式称为多点支承一点观测的正垂线,如图2-7(a)、(b)。
如果只在坝顶悬挂钢丝,在坝体不同高程处设置观测点,测量坝顶与各测点的相对水平位移来求得坝体挠度的,称为一点支承多点观测正垂线,如图2-7(c)、(d)。
2.正垂线装置的构成
不论是多点支承还是一点支承正垂线,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悬挂装置。
供吊挂垂线之用,常固定支撑在靠近坝顶处的廊道壁上或观测井壁上。
(2)夹线装置。
固定夹线装置是悬挂垂线的支点,在垂线使用期间,应保持不变。
即使在垂线受损折断后,支点亦能保证所换垂线位置不变。
活动夹线装置是多点支承一点观测时的支点,观测
时从上到下依次夹线。
当采用一点支承多点观测形式时,取消活动夹线装置,而在不同高程取观测台。
(3)不锈钢丝。
为直径1mm的高强度不锈钢丝。
观测仪器为接触式仪器时,需配的重锤较重,钢丝直径一般为2mm左右。
(4)重锤。
为金属或混凝土块,其上设有阻尼叶片,重量一般不超过垂线极限拉应力的30%。
但对接触式垂线仪,重锤需达200~500kg。
(5)油箱。
为高50cm、直径大于重锤直径20cm的圆柱桶。
内装变压器油,使之起阻尼作用,促使重锤很快静止。
(6)观测台。
构造与倒垂线观测台相似。
也可从墙壁上埋设型钢安装仪器底座,特别是一点支承多点观测,是在观测井壁的测点位置埋设型钢安置底座。
3.现场观测
正垂线观测使用的仪器和观测方法与倒垂线相同。
观测步骤首先是挂上重锤,安好仪器,待钢丝稳定后才进行观测。
观测顺序是自上而下逐点观测为第一测回,再自下而上观测为第二测回。
每测回测点要照准两次,读数两次。
两次读数差小于0.1mm,测回差小于0.15mm。
由于正垂线是悬挂在本身产生位移的坝体上,只能观测与最低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移。
为了观测坝体的绝对位移,可将正垂线与倒垂线联合使用,即将倒垂线观测台与正垂线最低测点设在一起,测出最低点正垂线至倒垂线的距离,即可推算出正垂线各测点的绝对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