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中国古代趣味数学两例 ppt课件
3中国古代趣味数学两例 ppt课件
请思考简单的解法。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6
鸡兔同笼
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7
8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一问题有经千年,辗转传抄,
我国历代算术书中都有这类题目。后
来传到日本,变成“鹤龟算”。这一
问题在小学中经常被提到。
❖ 进入初中后,学习了方程后解决 这类问题变得非常容易。
❖ 但这类问题至今仍流传甚广,其 因在于古代人所创造的关于此类问题 的解法确有美妙之处。
现在介绍一种别开生面的“编组法”。
《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话是: “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 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
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 便是“除数”。其办法是:
100÷(3+1)=25 100-25=75。
5
这是一种“编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三个馒头,小和 尚三人分一个。合并计算,即是: 四个和尚吃四个馒头。这样,100 个和尚正好编为25组,而每一组中 恰好有1个大和尚,所以人们立即 可以算出大和尚有25人,从而可知 小和尚有75人。
和尚吃馒头
(六年级上册)
1
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
“有一百个和尚分一百只馒头,正好分完。 如果大和尚一人分三个,小和尚三人分一 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本问题的解法甚多,最普通最常规的办法 当然是列方程组求解,这很容易做到,但 其流弊是一般化、程式化,对开发智力不 利。也不是小学生会用的。
所以笼中有鸡23只,兔12只。 用这种方法时,也可以假设全是鸡
10
9
比较典型的解法是:我国元朝时《丁巨算法》 一书中记载的“假设-置换”法。
❖
先假设:假设笼中35只全是兔子,那么笼中就应 有35×4=140只脚。这比实际有的脚数94只多46 只。这说明笼中并没有这么多兔子。 再置换:多出46只脚,说明兔子太多。现在用鸡 来掉换兔。放进一只鸡、拎出一只兔。每换1只相 当于放进2只脚拿出4只脚,笼中总脚数就减少2 只。于是,一共要掉换23次,笼中脚数正好是94。 即,要换进23只鸡,笼中的脚数与实际有的脚数 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