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语文仿真模拟题(十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是()A.应.许/里应.外合纤.细/屡见不鲜.浩瀚./颔.首低眉B.适当./锐不可当.剽.悍/虚无缥.缈喑.哑/黯.然C.煞.白/大煞.风景谀.词/冻饿之虞.绯.红/妄自菲.薄D.行.辈/本色当行.扶掖./笑靥.如花亵.渎/浑身解.数参考答案及说明:D本题考查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难读字字音的辨识。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烦躁霎时攫取翻来覆去头昏目眩B.筹划妖娆鸿鹄沧海桑田回环屈折C.诓骗恻隐梦寐因地治宜正襟危坐D.粲然潘篱羁绊杂乱无章莫衷一是参考答案及说明:A本题考查同音字、形似字、形声字字形的辨识。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但这九年的生活中,除了读书以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____。
②在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应该适当的运动活动,____一下精神。
③水___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④具有这种犀利的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___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A.训练调整唤起支配B.经验调节唤醒掌握C.训练调节唤醒支配D.经验调剂唤起支取参考答案及说明:C本题考查考生根据语言环境区分近义词。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
B.深受天津人民喜爱的曲艺名家苏文茂先生,是津味相声的杰出代表。
C.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是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标准状况有了全面了解。
D.市十六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新修订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条例》。
参考答案及说明:B本题考查考生对病句的常见类型进行辨析和判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交流,心灵的相约》为主题,将献演50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
B.眼下,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类书籍出一本火一本,成了近期图书市场上当仁不让的“黑马”。
C.目前登记库已有15000多个生物元件,包括启动子、转录单元、蛋白质编码区等DNA序列、核糖体绑定位点和终止子等PNA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域D.无论是水天一色、铁血沙场;抑或是银河闪烁、洛水淼淼,立体的空间感将观众带进了鲜活的历史情境中。
参考答案及说明:B本题考查考生对病句的常见类型进行辨析和判断。
6、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借代)B.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C.它继续依恋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拟人)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水墨山水画。
(夸张)参考答案及说明:D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判断。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B.文天祥,号文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
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C.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参考答案及说明:C本题考查考生对一些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杨布击狗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杨朱:人名。
②缁:黑色。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参考答案及说明:C本题考查考生根据语言环境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9、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其狗不知,迎而吠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杜牧《阿房宫赋》)C.伐齐,大破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D.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前赤壁赋》)参考答案及说明:C本题考查考生对病句的常见类型进行辨析和判断。
10、下列对原文寓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B.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C.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视情况变化而变化。
D.我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参考答案及说明:D本题考查考生对故事寓意的分析与归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11、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参考答案及说明: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的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12、按要求改变下面句子。
(4分)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为陈述句)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改为反问句)参考答案及说明: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怎么会怕别人批评指出呢?本题考查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变换。
13、根据语境,仿照例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4分)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
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请任选一种中华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说明: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
本题考查考生考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了解。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6分)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1)这首送别诗写到的“水”,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及说明:(1)这首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的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感抒发及写作技巧的赏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幸福铃声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
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
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
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
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
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
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
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
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
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
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15、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16、从文章⑦⑩段加点的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
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17为什么文章将电话铃声说成是“幸福铃声”?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因为那铃声不再是普通的电话铃声,那铃声饱含亲情,饱含思念,凝聚着父亲和女儿的千言万语,B.因为那铃声很好听,清脆悦耳。
C.因为父亲从电话铃声中听出女儿的平安与牵挂。
D.因为女儿通过电话铃声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祝福。
参考答案及说明:15、更能表现出父女的亲情,为下文做了铺垫,使人觉得“我”给父亲“打”电话这一做法真实可信。
(4分,三点中只需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16、愉快,为女儿的进步感到自豪。
(4分,语意正确即可)17、B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文段的理解与分析。
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18、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