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清热药12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清热药12精品PPT课件

含义: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 热病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 ,称为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或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 ,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心火烦 躁、肝火目赤等。
另蕴郁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痛 ;蕴郁皮肤, 可见湿疹等。
配伍: 常配健脾益气药;湿浊重者,配伍利湿药
与化湿药;湿热致气机瘀滞配行气药。 使用注意:
苦寒多能伤胃阳、伤阴,故脾胃虚寒、津 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性 性味:苦,寒,趋向沉降。 清热燥湿
湿热证(如湿热泄痢),如葛根黄芩黄连 汤、 白头翁汤。 泻火解毒
清肺胃 (1)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煅用收湿敛疮: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末
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 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
外用宜火煅用, 【使用注意】:
病情→卫(轻)→气(较重)→ 营(重)→血(最重)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 喉肿痛。
气分证:
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 燥,脉洪大。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 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营分证:
一、概念
概述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二、病因
里热证: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证见 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温热病根据发展过程和病势之深浅分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 • 卫:是代表人体防御外邪,捍卫肌肤的能力; • 气:是代表维持呼吸循环和脏腑功能; • 营:是代表消化及吸收、代谢功能。 • 血:是代表血液(也包括营养物质)。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谵语, 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若热入心包则见:高 热,神昏谵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细数。)
血分证:
1.实证: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躁扰不安,斑疹 透露,血色鲜红或深红带紫,吐衄,便血,尿血,舌 质深绛,脉细数。亦有前证又兼有全身壮热,口渴引 饮,多汗等气分见证者,为气血两燔。(若肝热动风 则见: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 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
气分实热证、热毒诸症,如黄连解毒汤
黄芩
苦寒性三者中最小。 清热燥湿:暑温、湿温
不少药物清热功效广泛,分类是相对的
四、性能特点
性:性寒或凉。 味:味多为苦,次为甘(养阴生津),辛 (活血
化瘀)。 归经:(详见分类)。 升降浮沉:多属沉降药性。
五、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 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 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 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 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
以扶正祛邪。
石膏
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双重趋向,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甘,辛,涩,寒。归肺、胃经
收湿,生肌高热,邪在气分,肌肤大热,与知母相须配伍 使用,如白虎汤; (2)高热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玄参、牡丹皮、 栀子,如清瘟败毒饮;暑热初起,热病后期,热伤气津, 如竹叶石膏汤;
虚寒证忌用。
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 生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知母
知母
【药性】苦,甘,寒。趋向沉降。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泄气分实热之力不及石膏, 但质润多液善滋 阴润燥 ⑴ 清肺热、滋肺阴:无论肺热或肺阴虚之燥 咳,均常应用。如二母散、二冬二母汤。 ⑵清胃热,滋胃阴。可治津伤口渴的胃热证 (胃火、阴虚),消渴证。 如玉女煎、玉液汤。 ⑶泻相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如知 柏地黄丸。 另可治疗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脾虚便溏者应忌用。
夏枯草
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定义:凡具有清除湿热作用,用于治疗湿热证 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上、中、下、三焦 功用:
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2.多兼清热泻火解毒:用治热毒证。
湿热为病,多见发热、苔黄腻等症状,但 由于湿热侵袭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
蕴结上焦:身热不扬,胸膈痞闷; 蕴结中焦: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泄泻、痔瘘; 结肝胆:可见胁肋胀痛、黄疸、口苦或耳痛流脓; 湿热下注:淋证、带下、阴痒;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 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六、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 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 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寒水石
清热泻火
芦 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子
【药性】苦,寒。趋向沉降。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泻火除烦:长于清心除烦(可以用于清气分 热,苦寒味无甘味,在气分热症时只有高热口渴 时候 往往不用;心火盛,心烦不安可用)通泻 三焦热症尤其擅长清心。 2、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利湿热(湿热黄疸 ,湿热淋症)。 3、焦栀子:凉血止血。
2.虚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五心烦热 ,口咽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
◇温病辩证:气分、营分、血分实热证 ◇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清泄里热—里热症
三、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药—用治气分实热温热证 清热燥湿药—用治湿热证及火毒证 清热解毒药—用治热毒证 清热凉血药—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清 虚 热药—用治虚热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