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一、物质(一)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

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

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物质的结构、形态、属性和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都是运动着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充分证明。

狭义相对论的质量与运动速度关系的定律表明,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质量增加越大。

当加速器中的电子速度达到光速的98%时,它的质量就会等于静止质量的5倍。

根据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恩格斯将物质的运动划分为五种基本形式。

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联系的: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运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科学分类以及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

所谓静止,是指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静止有三种基本情形:一是指物体在局部范围内未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三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静止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对于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片面地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把相对静止加以绝对化,认为一切事物本质上是不变化的;相对主义则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的。

这种错误观点,最终导致诡辩论。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第二,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空间的含义与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其间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时间则表现为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的长短和持续的久暂。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总是朝着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方向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体现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体积,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形状,即每一个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存在着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事物都有长、宽、高三个方面。

现代科学依据时空不可分离的特性,把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结合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

2、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内容,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离开内容的抽象的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

同时,离开物质的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就无法测量,也无法认识。

这是因为: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空间则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质的差别,是区分各门具体科学和确定其研究对象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在社会领域,“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同样,物质运动也总是与空间联系,任何物体的存在,都必然占有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体积和形态,即使是微观粒子,人们也同样能测量出它的半径。

这就表明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与空间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当然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是指它们的具体特性对物质与运动的依赖性。

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依赖于物质与运动的具体特性,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是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存在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正因为无限由有限构成,所以每一个具体的物体都具有无限的特性。

具体物体不断转化,体现了它的有限性,但每个具体物体作为物质是永恒的,这又体现了它们的无限性。

4、时间与空间的内在统一时间与空间不仅与运动着的物质密切联系,而且它们之间也密切联系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

一方面,时间与空间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在相对论物理四维坐标体系中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能够相互变换和转化。

从量度的规定看,可以用长度单位表示时间,如光英里;也可以用时间单位表示空间,如光年。

因此,要正确把握空间和时间,不能离开时间与空间自身的内在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一)物质是意识的“发源地”(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

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地球早在45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在此后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地球不存在任何生命现象,当然也不存在意识。

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的产生是物质反应形式进化的结果,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反应的特性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基础。

1、无生命的物质形态的反应特性。

无生命的物质形态的反应特性,是通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表现出来的。

2、生物的反应形式。

随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现,产生了生物的反应形式,即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反应形式为最高级、最复杂的反应的特性——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哲学上称之为“反映” 。

3、人类的意识活动。

纯粹的生物进化过程并不会导致动物心理向人类意识的转变,人类意识必须在社会劳动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大脑才有可能产生,在这方面,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第二,劳动使思维的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得以实现;第三,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演变为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益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以,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历史,有力地驳斥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唯心主义观点,证明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论断的正确性。

(二)物质是意识的“加工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承担者。

这是因为:第一,人脑是高度进化了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最为复杂和极为精密的结构。

第二,人脑具有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并能在接受语言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

(三)物质是意识的“模特儿”(意识的内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识。

客观外界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外界事物和大脑发生联系,再经过大脑的加工才能产生意识。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1、意识的主观形式都是反映客观内容的。

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感性形式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理性形式所反映的内容是客现事物的内在本质,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2、意识的主观差别都有其客观根源。

不同的意识主体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过程的反映有主观的差异,这与其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都是物质过程)有关。

3、意识的主观特征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基础。

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