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由聊城闸口桥的西头往南,约一公里,经过大、小码头和基督教堂,就到了“聊城一中桥”,在聊城一中的西南,有一座宫阙式的建筑,就是山陕会馆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山西、陕西商人为作“祀神明而联桑梓” 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

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其后历经三代人、耗时六十六年,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共耗银60465.69两。

山陕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3311平方米。

整个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鼓钟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献殿、南中北三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跨院等组成。

看上去面积虽不算大,但却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反映出古代匠师们的精湛技艺,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从宋朝开始,聊城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利,声名日隆。

八方商旅,船装水运,两岸会馆,生意兴隆,聊城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九大商埠之一。

山陕会馆伫立于运河水畔二百六十余年,在春来秋往中,静静地见证了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悠长历史。

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

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重大意义。

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山门为三间牌坊式门楼,顶部呈歇山式,下用4根木质方柱和4根木质圆柱支撑。

外墙中木质方柱下,均为造型活泼的石雕麒麟和狮子作为柱础,此种柱础,在国内建筑中极为少见。

八柱之上有6层如意斗拱承托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项,显得巍巍壮观,富丽堂皇。

牌坊下有一正门和两个侧门,皆为木质朱门。

每扇门上都铺以铁箍和圆钉,门框均为石作。

正门高3米,宽2.3米,上有宽2米、高0.8米石匾一方,楷书阳刻“山陕会馆”四字,笔力遒劲,镌刻精细。

正门门框中间雕刻凤凰麒麟,两侧刻飞鹤彩云。

这里说的“山门”,也就是山陕会馆的大门。

山陕会馆的山门是三间牌坊式门楼,下面用四根木质方柱和四根木质圆柱支撑着坊身,木质方柱下均为造型活泼的石雕麒麟做柱础。

顶部呈歇山式,由六层如意斗拱承托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显得巍巍壮观,富丽堂皇。

“山门”,又称“三门”,这个称呼来源于我国佛教寺院的大门。

佛教寺院为了避开市井的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为山门。

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

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

又三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山门的门框用石灰石雕成,其纹饰是二十只不同姿态的仙鹤飞翔于祥云之中,门框的上部有六只,左右各七只。

上部两角为凤凰,中间为麒麟。

山门的两个便门的门框的纹饰是祥云蝙蝠,取其“福”之意。

山陕会馆山门的楹联是: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繁体字是本是豪傑作為,只此心無愧聖賢,洵足配東國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这里的“仙”字,用的是它的异体字,它的异体字还有“僊”。

上联中“洵足”的意思是:实在足以;“东国夫子”指孔子。

上联的意思是:关羽的所作所为与豪杰一样,他的高尚品德和圣贤相比也是无愧的;实在足以和孔夫子相媲美。

下联中的“西方”,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这里的“西方”是以我们现在居住的娑婆世界。

“西方至人”指释迦牟尼佛。

下联的意思是说:何必去修仙佛的功德,关公的浩然正气是顶天立地的,他早已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

山门的左右侧门高2米,宽1米,门上各有一方石匾,左边是“履中”,右边是“蹈和”。

“履”的本意是鞋子,《说文》:履,足所依也。

“履”后来演变为“走”的意思。

“履中”就是走在正中间,行中庸之道。

在这里也有处事中正、公平;光明正大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生意的意思。

“蹈”的意思是遵循。

“蹈和”,即遵循谦和之道、和谐处事,以和为贵、以和为先,和气生财。

做人经商要行的正,做的端,不欺不骗,做到“履中”,为人和气,待人和蔼,做到“蹈和”,这样才能够赚钱发财。

侧门门框上雕刻有香炉、宝鼎、剑、棋、书、画、彩云、蝙蝠等。

山门额枋上饰木刻透雕,中刻大象,左刻狮子,右刻骆驼,另刻有山水、瀑布、松树、人物等。

山门4根木柱下均为石雕麒麟柱础。

山门左右各有一石壁,上嵌石刻对联一副,左边是“精忠贯日”,右边是“大义参天”。

表现出晋商对国“精忠”、对商“大义”的准则。

晋商十分尊重和崇奉关羽这种“大义参天”、“精忠贯日”的精神,严格律己,讲究信义,取财有道,仗义疏财。

贯:贯通。

“精忠贯日”:精忠之心可以贯通白日。

形容忠诚无比。

在山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正方形的石墩,为插旗杆用。

【戏楼】戏楼坐东面西,与大殿对峙。

戏楼后山墙中间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12.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

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

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宽1.15米。

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

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内有两个铜牌匾,上面分别用英语和汉语记述了山陕会馆的由来。

戏楼的建筑构造别具匠心,一般来说,两檐结构的楼亭,只有八个挑角,但这个戏楼却有十个,并且每一个挑角上都雕有一条飞龙,姿态各异,谓为壮观。

从正殿往东看,有八个挑角,下层两个,上层六个,若加上前面的两个,总共是十个。

寓意为十全十美,这也许是晋商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如果从高空向下俯视的话,恰如一只开屏的孔雀,上层挑角偏转了四十五度,正应了“孔雀东南飞”的古谚语,表达了晋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得不叹服晋商的构思巧妙,用心缜密吧。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

戏楼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

4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

内联是: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上联的意思是:听着演奏的和谐音乐,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就是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下联的意思是:看着扮演的传统剧目,高兴地就像是在平坦的大道上骑着骏马,或者是坐在挂着高帆的船上顺着风劲游。

外联是: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既奇观。

上联里的“雅”、“和”都是乐器的名字;“五万”言其多也;“春花”是指巧夺天工的斗拱、玲珑剔透的木石雕刻、绚丽多彩的绘画艺术,也指得是演奏的美妙乐章。

上联的意思是:在这精雕细刻、绚丽多彩的戏台上演奏着美妙乐章,下联里的“大千”是丰富多彩的意思,“秋色”寓意金碧辉煌;“镂”即雕刻,“错”指的是涂饰;“镂金错彩”既指雕刻绘画之工整艳丽,也指的是剧目里的语言词藻绚丽多彩;“裨”作为动词是弥补、补救的意思,“世教”是指正统观念孔孟之道,“奇观”既指建筑又指剧目之奇特壮观。

下联的意思是:观看这样的剧目既有利于教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又有利于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戏台里侧的楹联是: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上联的意思是:响亮的音乐高入云霄,行云也停住倾听,人们演奏着欢乐的乐章,庆贺安居乐业的景象;下联的意思是:八方人民载歌载舞,歌颂这平安稳定的生活。

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

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藻井,彩绘着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

其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较为罕见,不仅可以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大戏台相媲美,还可以和故宫的淑芳斋戏台争高低。

当年,山陕会馆的戏楼常年演出不断,从碑刻、墨题中可以研究出那时的盛况。

清同治元年(1862年),从八月初一到初五的5天内,东昌府万庆班就在此演出了这样30个剧目:满堂福、双富贵、万寿亭、忠义图、古石岭、乾坤镜、五龙会、白蟒山、关王庙、穿珠记、清河桥、摩天岭、大保国、辕门斩子、封王、探母、打严嵩、阴阳河、八大锤、九里山、十字坡、一匹布、九更天、九星灯、六仙洞、白水滩、六月雪、延安府、丁甲山、烈火旗。

这些剧目有些至今还在演唱,有些则只存下剧目,不再见于演出,它们都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

【夹楼】夹楼位于戏楼两侧,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

中间1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

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1方,左右分别为“对岳”与“望海”。

因为它的方向正对泰山和大海。

两侧小间的2楼都开有东向圆窗。

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

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民国八年(1919),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钟鼓楼】钟鼓楼,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

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

二层各有12根檐柱承托着第一层屋檐。

一层楼门西向。

左为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其声大而远,厥竟深且长”。

右为鼓楼,二层楼门北向。

门楣上有石刻“警聩”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

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

【庭院】庭院东西深23米,南北宽33米,中央有一条平直的石板路,路两边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浓荫如盖。

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石狮。

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3.25米。

石狮的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宝: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笆;后为印、铂;用以驱妖避邪。

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

下部前为牡丹、左为荷花、右为梅花、后为菊花,意为四季吉祥。

这对石狮,左面脚踩绣球者为雄狮,右面脚踏幼狮者为雌狮。

据记载,这对石狮从山西选料精凿细刻而成,耗银633两。

【看楼】看楼位于庭院南北两侧,各面阔5间,上下2层,楼长16.5米,深5米,房面为灰瓦卷棚顶,为看戏、饮茶、谈生意的场所。

【碑亭】碑亭左右各为3开间,正面敞开,筒瓦歇山顶,飞檐则高出看楼和大殿房面。

额枋上下较宽,各绘有日出、龙虎、瓜果和人物图案。

每一碑亭各竖有石碑4幢,壁碑2块。

立碑通高均为6.2米,宽1.2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