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

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
★城市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
★城市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下水位降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措施:(1)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产生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暖等。

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对策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培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延长生产链。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区分几个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

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及特点比较
澳大利亚混
合农业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暖湿;有灌溉
水源—墨累-达令河的水源,劳动力素质高,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有固定的销售市场(国际市场),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政府扶持鼓励
限制因素:水源(1)生产规模大(2)机械化水平高、(3)商品率高(4)混合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

优点(1)农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2)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3)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农业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收入较稳定
★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结构
(2)工业指向类型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环境因素污染空气的工厂布局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者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污染水源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下游。

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影响(1)对资源:导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资源无节制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2)对环境: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存。

对策分析(1)资源问题: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

(2)环境问题:立法,“三废”达标排放,防治污染,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等。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
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山丘地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山区“之”字形线路营运里程长、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
求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
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
有方便联系的地方其他对外交通有方
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
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
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
远的地方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即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