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孟子庄子说理散文 (2)

第四章孟子庄子说理散文 (2)


2、孟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施仁政,行王道
(2)哲学思想:
提出性善论、良知论,认为 “恻隐”、“羞恶”、“辞让”、“是否” 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端之始。 (3)文艺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 气
政治思想
仁政与王道的内容
“施仁政”、“行王 道”的思想主要 见于《寡人之于 国也》和《齐桓 晋文之事章》
人格修养
交友之道 君子之道
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切问道思 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以身作则
杀身成仁 知过能改
修己以敬
谨言慎行 以直报怨
学习内容:文、行、忠、信




《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 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阳货》篇:
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
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 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 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Hale Waihona Puke (二)先秦说理散文各阶段的体制特点
阶段
萌芽期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章五十七) 《老子》还描述了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提 出“小国寡民”的主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 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作品选讲:《侍坐章》
1、简介
2、内容讲解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① “以礼治国”的思想; ②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③天下太平、人 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3、艺术特色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节 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2)孔子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B、教育思想 C、文艺与美学思想 孔子(前551 479), 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名丘,字仲 尼。

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仁和礼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 文艺与美学思想:美与善的统一 兴观群怨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与民同乐
使百姓安居乐业
加强文教德治
性善论、良知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 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 心上》) 孟子的性善论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 阳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学说”,当代学者傅佩荣提出“性向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 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 “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 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以启发诱导为核心
德育思想:以孝为基础 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规范行为的途径
教师思想:诲人不倦 忠爱无隐 以身作则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增进学问
增进学问
教育内容 修养人格 践行操守
立志成仁
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
修养人格
道德修养
从善如流 见贤思齐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范畴
子曰:“刚、毅、木、讷近 于仁。”克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曰: “恭、宽、信、 政、要”
要求
实践
“礼” —— 一种关于秩序的学说

礼者,履也。即一个人必 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履行 的责任。

礼之用
分-区分上下、尊卑、 亲疏、远近等,使 之 外在的一套制度与仪式 有别 内在的一套观念与准则 功能:保持社会的有序性 合-调谐上下、尊卑、 亲疏、远近等,使之和 谐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2、《老子》
《老子》的主要内容: 关于“道”的学说。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 的核心。 主要的特点:①以韵文 为主,韵散结合。②具 有抽象的思维特质。教 学方法③有丰富的情感 和诗意的语言。

一、《老子》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 隽永的语言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谓得之。”(《万章上》) 意思是:不要死抠字眼而误解全句的意思, 不要拘泥于个别辞句而曲解作品的整体思想, 要从全篇宗旨出发探索作者的意图。 以意逆志:读者相应的生活体验 读者的自由发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章九)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章三十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 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因 之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 情采》)
时间
体制特点
代表作品
春秋末期到战 语录体和韵散 《论语》《老 国初期 结合体 子》
发展期
战国中期
对话体和寓言 《墨子》《孟 体 子》《庄子》 独立成篇的专 《荀子》《韩 题论文 非子》
成熟期
战国末期
(三)孔子与《论语》
(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情
况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 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 成。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是先秦语 录体的代表作,共20篇。
(三)《老子》的艺术特征
《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为: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老子》之文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而多数则 为韵散结合。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这虽然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 法,更为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犹善用比喻。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往复缭绕,情志恳切,意味深长。” (牛运震《论语随笔》)
2、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刘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
龙· 征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 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 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墨子》
一、墨子及墨家学派 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国时期鲁国 人。《后汉书· 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 后。” 《淮南子· 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 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 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 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汉书· 艺文志》 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



(一)老子与《老子》简介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 物。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 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 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 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 为了仙道之祖。唐代道教更是盛极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 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故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 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人。 《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 想,约成书于战国前期,晚于《论语》。《老子》共八十一 章,约五千言。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 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

二、墨子的思想
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
“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方 略,其中代表墨子思想个性的是“兼爱”。 三、《墨子》的文学价值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2、大量的生活现实和历史事实的简括叙写。 3、语言质朴 、简洁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二)《老子》的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据统计, “道”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诸如:“道可 道,非常道”(首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等。 2、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例如:“祸 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章五十八) “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 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章七十八)等 3、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