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姓名:**麻太刚王屿姜浩指导教师:董军、迟子芳2014 年8 月目录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1)一.工程概况 (1)1.1项目背景 (1)1.1.1城市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概况 (1)1.1.2社会经济现状 (1)1.1.3城市发展基本情况 (3)1.1.4环境卫生现状 (3)1.2工程设计主要内容 (4)1.3方案设计依据和原则 (4)1.3.1采用主要规范及标准 (4)1.3.2方案设计原则 (5)1.4设计特点 (6)1.4.1总平面布置特点 (6)1.4.2污染控制技术特点 (6)1.4.3雨污分流及渗滤液处理技术 (6)1.4.4卫生填埋工艺 (7)1.4.5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7)二.厂址选择与确定 (7)2.1 厂址选择要求 (8)2.2 厂址选择与确定 (9)三.工艺设计 (9)3.1 建设规模以及服务年限 (9)3.2 覆盖土来源 (10)3.3 填埋方案 (10)四.主体工程设计 (12)4.1 场底处理及边坡平整 (12)4.1.1 场地平整 (12)4.1.2 边坡平整 (12)4.2 防渗 (12)4.3.渗滤液收排系统 (13)4.3.1渗滤液收排系统的作用 (13)4.3.2渗滤液收排系统的结构 (14)4.3.3渗滤液收排系统的类型选择 (14)4.4 场外排水系统 (15)4.5 场外排水系统 (16)4.6 垃圾渗滤液处理 (16)五.辅助设施设计 (16)5.1 调节池 (16)5.2 截污坝 (17)5.3 垃圾拦挡坝 (17)5.4污水处理站和渗滤液处理站 (17)5.4.1 污水处理站 (17)5.4.2 渗滤液处理站 (17)5.5 垃圾填埋场气体处理 (18)5.6 覆土备料场地 (21)5.7地磅站布置 (21)5.8 道路设计 (21)六.封场技术方案 (21)七.环境污染监测 (23)八.绿化 (23)华东某地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1.1.1城市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概况某市为华东地区一中小城市,全市总面积1332.54 km2,其中陆地面积占86%,水域面积占14%。

地形开阔平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平均海拔1000 m,呈西南高而东北低。

该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9 ℃,年最高气温38.6 ℃,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8.3 ℃,出现在1月。

年平均气温差26 ℃,最大日气温差9.9 ℃。

年平均降水量978.7 mm,年最大降水量1441.9 mm,年最小降水量399.6 mm;月最大降水量526.6 mm;一日最大降水量239.7 mm。

降水量主要分布在6~9月份,占全年58.9%。

年平均蒸发量1398.4 mm,年最大蒸发量1656.8 mm,年最小蒸发量1206.2 mm。

最大冻土层11 cm,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2600~2800 hr。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随着季节的变化,主导风向亦有明显的变化,春季多东南~东风,夏季多南~东南风,秋季多东~东北风,冬季多东~北~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7 m/s,年平均气压为1016 hPa,大气稳定度以中性(D)状态为主。

1.1.2社会经济现状至2000年底,建成区面积15.1km2。

全市总人口107.5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2.31万人,占30.04%,农业人口为75.25万人,占69.96%,历年城市人口统计见表-1。

该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201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42万人。

表-1 历年城市人口统计据统计,2000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5.1亿元,第二产业为45.8亿元,第三产业为38.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17元。

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农业总产值27.12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指标比1996年接近翻一番,比1991年翻两番。

该市历年的GDP统计见表-2。

根据规划,该市2010年GDP将达到250亿元。

表-2 历年GDP统计1997年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71元,比上年增长5.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17元,比上年增长9.0%。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78元,比上年增长14.5%。

1.1.3城市发展基本情况“九五”期间,该市市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0年底,市区道路长度达108 km,排水管道达97 km,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量近15万吨。

市区新建一系列住宅小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1.5 m2。

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改造公厕40个,新增、改造垃圾箱500余个,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该市2000年底市区有绿地面积47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69.22公顷,道路绿化20万m2,绿地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2 m2。

该市城区燃料以液化气为主,气化率达95.6%。

1.1.4环境卫生现状到2000年,该市环卫部门实际收运垃圾430 t/d,按城市非农业人口32.31万人计,人均日产垃圾1.33 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是煤渣等无机物含量偏高)。

历年的垃圾收运量统计见表-3。

表-3 历年垃圾清运量1.2工程设计主要内容完成东北某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主体部分的设计及计算,包括总平面布置,场区平整,填埋工艺,防渗工程,渗滤液收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填埋气体收集、利用或处理系统,场区洪水、雨水导排工程以及其他的附属配制的设计、布置与计算分析。

1.3方案设计依据和原则1.3.1采用主要规范及标准(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0年(2)《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2年(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5)《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部200.1.7.1(6)《聚乙烯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I)(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T14848)(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0)《建筑设计规范》(GB50011)(11)《总图制图标准》(GBJ103)(12)国家现行的其他标准和规范1.3.2方案设计原则本工程项目方案设计以当地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环境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遵循国家及地区相应的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以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目标,使工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卫生填埋技术,比且考虑到垃圾焚烧等技术在将来的运用的可能性,开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

即,在场区内预留下用于建设垃圾焚烧站的用地。

本项目做到因地制宜、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努力达到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化与最大化。

在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中,遵循三同时原则,采用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

经济性和合理性。

1.4设计特点1.4.1总平面布置特点(1)总平面布置将生产和生活区按照功能进行分区,现状与规划合理结合,个处理工艺衔接流场,整体布局合理。

(2)结合填埋库区整平和运行中填埋作业道路的设置情况,设计环厂道路,使总平面布置更为合理。

本设计中将垃圾填埋场分为五个填埋区,更加利于垃圾的填埋与管理。

(3)项目辅助工程合理设计,有利于垃圾填埋场的运行。

(4)考虑远期发展的趋势,预留下垃圾焚烧设施用地和气体利用设施用地。

1.4.2污染控制技术特点(1)合理选择和确定防渗结构、防渗措施和防渗系统,设计安全合理的底部衬垫系统,将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对整个防渗系统的破坏降到最低。

(2)选择合适的覆盖材料和可替代材料,解决日覆盖和终场覆盖材料来源。

(3)设计立体的渗滤液导排系统。

(4)对防渗材料的选择和防渗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保证防渗效果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金。

1.4.3雨污分流及渗滤液处理技术(1)解决填埋场的防洪问题,建立完整的雨水排放系统。

(2)解决场区渗滤液的收集问题,并将场区渗滤液收集和防渗能力结合考虑。

(3)利用环场道路,设置雨水边沟,截留雨水,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

1.4.4卫生填埋工艺(1)合理设置填埋库区作业道路,满足平稳期和高峰期卫生填埋作业顺利进行的需要。

(2)利用填埋库区分区,将整个工程分期实施,通过优化设计,保证了各区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既可以在材料一次到位的情况下,分期建设、施工,避免防渗材料受到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渗滤液的产生量。

(3)设计防护措施,保证垃圾填埋场在雨天可以正常工作。

(4)确定堆体的堆高,获得填埋库区的最大容积。

(5)采用填埋库区分单元作业方案,将填埋作业和覆盖方式设计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雨污分流。

(6)根据填埋作业,设计临时封场和最终封场方案。

1.4.5环境污染控制措施(1)填埋库区内设置防渗和渗滤液收集系统、输送系统、雨水排导系统,有效实现雨污分流,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避免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周围环境,收集起的渗滤液送至渗滤液处理站处理。

(2)在场区内设置污水调节池及渗滤液处理系统。

(3)填埋气体导排和远期利用系统。

填埋场内设有填埋气体导排系统,避免因填埋气体向周围扩散而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

(4)采用科学合理的填埋作业工艺,日覆盖和中期覆盖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有效的控制蚊蝇的滋生。

(5)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设置环境监测设施,对各种环境污染因子进行及时跟踪监控。

二.厂址选择与确定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及国家纪委、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 101号)有关规定,填埋场的厂址选择应符合2下列规定:(1)填埋场厂址选择设置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2)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对周围环境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

(3)填埋场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4)选择厂址应由建设、规划、环保、设计、国土管理和地址勘察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

(5)填埋场宜选在地下水贫乏地区,应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6)填埋场应具有相应的库容,使用年限宜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

(7)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和使用年限使之达到相关要求。

(8)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9)征地费用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

(10)位于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距人畜栖点500m以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