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一、今译、解读1、古者民泽处复穴1,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2,筑土构木3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伯余4之初作衣也。
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5,木钩6而樵,抱甀7而汲,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8鉏,斧柯而樵,桔槔9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10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11。
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12,乃为靻蹻13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14,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淮南子·汜论》)【今译】古时先民就泽处穴居栖身,冬天则不胜霜雪雾露,夏天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贤之始筑土构木搭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寒暑风雨,百姓们从此安居下来。
自伯余之初制作衣裳。
緂麻索缕,手经指挂,织成网罗状的衣服;后世人们又采用织布机进行纺织,以便利其功用,从而使人们得以掩形御寒。
古人剡耜来耕作,磨蜃除田秽,用木镰砍柴,抱甀汲水,劳民而利薄;后人制造耒耜耰鉏,斫斧砍樵,制作桔槔汲水,逸民而利多。
古时大川名谷冲绝道路,往来不通便,于是先人窬木方版建造航舟。
先民远地运转货物,徒步千里,肩荷背挑十分辛苦,而楺轮建车驯牛驾驭,人们从此致远而不疲劳;为了防止没有禁御的鸷禽猛兽伤害人类,人们铸金锻铁打造兵器,从此不再被猛兽侵害了。
故而人类往往是因为面临困难而求其便利,被困难束缚而制造设备,人尽其能,去其所害,为其所利。
【解读】《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本篇选自《卷十三汜论训》。
1、设计造物是人类战胜自然、不断创造的结果;由“泽处复穴”到“筑土构木以为宫室”,由“摩蜃而耨”到“耒耜耰鉏”等等,说明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断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实践过程。
比如篇中“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古人“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这一结论在篇中“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作了很好的回答。
2、直接体现设计造物的实用性、功能性特征;篇中描绘了建筑、丝织、服装、工具、车船、兵器等设计形态的发生及其循序渐进的进化过程。
由于古人生存境遇的现实性,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改善生活就必须体现造物“有用性”即功能性特点。
比如“筑土构木”是为了“以蔽风雨,以避寒暑”,“驾马服牛”是为了“致远而不劳”。
达到“去其所害,就其所利”的目的。
3、体现了朴素的、唯物的设计造物思想。
篇中关于古典设计形态之发生意义的阐述和界定一开始就与设计的功能机制和效用原理相互渗透,人的需求本质和设计的功用之合理关系清晰可辨,人类设计造物思想直接体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
2、圜者中规1,方者中矩2,立者中县3,衡者中水4。
(《周礼·冬官考工记·愚人》)【今译】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合乎曲尺,直立的合乎悬绳,横置的与水面平行。
【解读】《考工记》是我国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设计制造的经典性文献。
此句说明了“百工”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对手工业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造物必然讲究技艺,在设计制造过程中,“百工”技艺体现在对“物”的准确把握之中。
另外一方面,就“物”而言也要符合造物的尺度和标准,更好地符合人的需要。
本句对于规范行业和准确度量提出了客观的职业标准。
3、百工从事者皆有法1,百工为方以矩2,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3,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墨子·法仪》)【今译】从事“百工”职业均有规则可循,他以尺为方,以规画圆,以绳量直,以悬绳端正,以衡水视为水平,无所谓巧工不巧工,均以此五项为规律。
【解读】《墨子》在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就有一定成就。
其中包括我国最早关于几何学、力学和光学方面的一些知识。
此段论述体现了《墨子》思想的一贯主张,强调“法仪”思想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脉络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完备的规则系统。
在设计文化的范畴中尤其体现出这种深刻的必然性,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礼制观念和经验定律。
4、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1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2,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3……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唐六典》)【今译】王公以下营造堂屋不得使用斗拱与藻井,三品以上官员营造堂屋不得超过五间九架,厅厦两边的门屋不得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官员堂屋建造不得超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建造不得超过三间五架,而且只可以建乌头大门……另外平民所建造的堂屋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一间两架,仍然不可以进行施彩装饰。
【解读】此段通过房屋建制的差别论述了尊卑有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将王公庶人的建筑纳入到规范文化的要求中,且随着统治者强化等级制、维护皇权至尊的需求日趋强烈而渐趋明确。
所以对屋舍营建进行严格限定也即是规范文化,使建筑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又自身有序,实际上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5、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主;材有八等1,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第一等,广2九寸,厚六寸。
右(上)殿身3九间至十一间则用之。
第二等,广八寸二分五厘,厚五寸五分。
右(上)殿身五间至七间则用之。
第三等,广七寸五分,厚五寸。
右(上)殿三间至五间或堂七间则用之。
第四等,广七寸二分,厚四寸八分。
右(上)殿三间,厅堂大五间则用之。
第五等,广六寸六分,厚四寸四分。
右(上)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
第六等,广六寸,厚四寸。
右(上)亭榭或小厅堂则用之。
第七等,广五寸二分五厘,厚三寸五分。
右(上)小殿或亭榭等用之。
第八等,广四寸五分,厚三寸。
右(上)小殿藻井或小亭榭施铺作多则用之。
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份,以十份为其厚。
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4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份,以为制度焉。
(《营造法式》)【今译】凡是建造房屋均以材为主制;材分为八等,视房屋大小适材运用。
一等材,高9寸,厚6寸。
用于9间或11间大殿。
二等材,高8.25寸,厚5.5寸。
用于5间或7间大殿。
三等材,高7.5寸,厚5寸。
用于3间或5间殿,7间厅堂。
四等材,高7.2寸,厚4.8寸。
用于3间殿,5间厅堂。
五等材,高6.6寸,厚4.4寸。
用于3间殿,3间厅堂。
六等材,高6寸,厚4寸。
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高5.25寸,厚3.5寸。
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高4.5寸,厚3寸。
大多用于小殿藻井或小亭榭。
以上均以材为高度,分为十五份,以十份为厚度。
凡是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都是以所用材之份,并以此定为制度了。
【解读】此段详述了古代营造房屋的建制,比如大木作结构的一切大小、比例等“皆以所用材之份,以为制度焉。
”除了用“分”为衡量标准外,又用“材”的本身之广(即高15分)和栔广(即高6分)作为衡量单位。
于古人而言,房屋本身是有系统的和极其合理的,即使是最大体的分类,最久远的惯例也表现出了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则,并藉此证明了古代人文思想本质的有理性和内在统一性。
6“临水红霞”即桃花庵,在长春桥西。
野树成林,溪毛碍桨,茅屋三四间在松楸中,其旁厝1屋鳞次,植桃树数百株,半藏2于丹楼翠阁,倏隐倏见。
前有屿,上结茅亭,额曰“螺亭”。
亭南有板桥接入穆如亭,亭北砌石为阶,坊表插天,额曰“临水红霞”。
折南为桃花庵,大门三楹,门内大殿三楹,殿后飞霞楼三楹,楼左为见悟堂,堂后小楼又三楹,为僧舍,庵之檀越柴宾臣延江宁僧道存居之。
楼右小廊开圆门,门外穿太湖入厅事,复三楹,额曰“千树红霞”,庵中呼之为红霞厅。
迤东曲廊数折,两亭浮水,小桥通之。
再东曰桐轩,右为舫屋。
又过桥入东为枕流亭。
穿曲廊,得小室,曰“临流映壑”。
室外无限烟水,而平冈又云起矣。
平冈为谷“平冈秋望”之遗阜3,北郊土厚,任其自然增累成冈,间载磅礴大石。
石隙小路横出,冈硗(qiāo)4中断,盘行萦曲,继以木栈,倚石排空,周环而上。
溪河绕其下,愈绕愈曲。
岸上多梅树,花时如雪,故庵后名“平冈艳雪”。
(《扬州画舫录》卷二·草河录下)【今译】“临水红霞”即桃花庵,在长春桥西。
这里野树成林,溪毛碍桨,松楸中有三四间茅屋,其旁厝屋鳞次,植有数百株桃树,桃花庵就半藏在丹楼翠阁之中,倏隐倏现。
庵前有一岛屿,上面建有一茅亭,额上写着“螺亭”。
亭南边有一板桥,连接穆如亭,亭北面砌石为阶,坊表插天,额名“临水红霞”。
折南边就是桃花庵,大门、门内大殿、殿后飞霞楼均有三对楹联,飞霞楼左边为见悟堂,堂后小楼又有三对楹联,是一僧舍,庵的檀越是僧道柴宾臣延江宁曾经居住的地方。
楼右面小廊开有一圆门,门外映穿太湖至厅内,又有三对楹联,额名为“千树红霞”,庵中称为红霞厅。
东面曲廊逶迤数折,两亭浮水之上有小桥通连。
再往东叫桐轩,右边为舫屋。
又过桥进入东边即为枕流亭。
穿过曲廊,可见一小屋,名曰“临流映壑”。
室外无限烟水,而平冈又云雾弥漫。
平冈是古时“平冈秋望”遗留下来的小山阜,北郊土厚,任其自然增累成山冈,其间载有磅礴大石。
石隙里有小路横出,冈硗中断,盘行萦曲,并继以木栈,倚石排空,周环而上。
溪河环绕其下,愈绕愈曲。
岸上多种植有梅树,花时如雪,庵后“平冈艳雪”因此得名。
【解读】《扬州画舫录》是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十八卷。
本段选自卷二·草河录下。
本段通过“白描”手法基本上把桃花庵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描绘出来了。
段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造园手法常常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
首先体现在园林建筑的命名上,如“临水红霞”、“千树红霞”、“临流映壑”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将现实美景与诗话体验相互印证。
不仅如此,为了营造良好的庭园文化,园内又大量使用楹联匾额,可见,中国古代园林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文化品味。
其次,造园也尊崇“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原则。
巧妙地运用自然地形、植物、流水等,通过借景、移景和四季景色变化等手法营造自然天成的造园观。
7、贱有实,敬无用1,则人可刑也2。
故贱粟米而敬珠玉,好礼乐而贱事业3,本之始也4。
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5。
其化如神6。
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蓄狗马,百姓臧布帛7。
不然,则强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贱所贵而贵所贱8。
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
《管子·侈靡篇》【今译】轻贱粟米,珍视珠玉,那么就可以使人们服从管教了。
所以轻贱粟米而珍视珠玉,重视礼乐制度而轻视生产事业,是发展农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