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开云镇中心学校王力波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研究物体运动必不可少,也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本节课中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使学生感兴趣,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另外学生第一次运用公式解题,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体会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变速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解决、身边事例。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

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

三、教法学法
我校正尝试推行“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每三名学生分为一组,结成帮扶对子,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不是由教师教,而是“兵教兵”,教师补充。

因此,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课前体验热身,课上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从而乐于探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学情,本节课中采用:
教法:体验法、基本概念“六问”法、启发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提高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25分钟
(三)运用提高,形成技能15分钟
(四)归纳小结,评价指导3分钟
(五)分层作业,巩固创新2分钟
(一)课前体验,预热新知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获得学习经历的体验。

因此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我尝试课前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

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0秒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50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

(二)先学后教,小测过关
本节是以概念教学为主,所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后,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课前亲身体验,从而掌握基本知识部分,那么“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航标,我采用基本概念“六问”法,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即:(1)物理学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2)是怎样引入这个概念的?(3)物理意义是什么?(4)它的定义是什么?
(5)单位是什么?(6)这个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通过之前的教学,采用基本概念“六问”法,学生对速度的概念理解透彻,解题得心应手,方法多,正确率又高,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教法,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然而在具体实施该教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诱导和启发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部分内容中,m/s和km/h是自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材中没有换算过程,教师可以适当的启发,“如果你每秒走一米,那么3600秒呢?”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进一步利用长度单位、时间单位换算出1m/s = 3.6km/h 此外还应向学生强调的两点:速度公式的字母表达式;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求出的v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测过关:
1、下列关于公式v=s/t说法错误的是()
A 、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B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物体的速度越大
C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D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100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m/s,这个物体在前10s内的速度是m/s。

3、火车的速度是54km/h,子弹的飞行速度为100m/s,那么的速度大。

通过三道典型题目,检验了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公式的简单计算、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解题中的错误,实行组内“兵教兵”、“兵强兵”,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性,此外,“兵教兵”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的过程,消化巩固知识的过程。

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团体合作的意识。

(三)运用提高,形成技能
通过阅读求知、实践深入、探究创新来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是12.91s,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学生阅读教材21页例题,课本分析步骤清晰,让学生阅读课本,体会速度的运用,并注意计算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

例2,一辆小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司机看了一下公路旁的路牌,如图所示,问: (1)沪宁高速公路限速多少? (2)如果该汽车从路牌处用了2h 开到了上海,请计算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该汽车有没有超速?
(1)由圆形限速标志牌看出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 ;
(2)h km h
km t s
v /902180=== (3)∵v <120km/h ,∴该汽车没有
超速.
答:(1)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 ;
(2)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 ;
(3)该汽车没有超速。

通过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使学生发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此外,还可以升华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教育。

例3,“一题多变”
一列火车长200m ,以15m /s 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 的大桥,问需要多少时间?
考虑学生刚接触速度的计算,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我设计了模拟图
解:1.6km=1600m
由题可知,火车通过的路程s=1600m+200m=1800m
答:需要120s通过大桥。

改:“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
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

“一题多变”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

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三道例题,我期望以不同的知识背景,多角度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至此,教学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但课堂小结仍然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

(四)归纳小结,评价指导
鼓励学生对全课进行总结、归纳,分析、表述,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教师对本堂课的能力表现和情感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

(五)分层作业,巩固创新
设计三种不同类型作业。

巩固性作业:《知识与能力训练》精选部分
研究性作业:一个人登山和下山走的是同一条路,如果上山的速度为V1,下山的速度为V2,则此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创新性作业:某同学利用手表在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上测自己步行时的平均速度,请你帮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表格.
巩固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

研究性作业和创新性作业是本节课的进一步延伸,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本课的构想,不足和欠缺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1.3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物理意义: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
2、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4、单位:“m/s”, “km/h”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