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消退中的生命花园——《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10/5/20 《乡土中国》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乡土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其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土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写成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

费孝通应当时《世纪评论》杂志之约,连载了十四篇文章,后由三联书店于1974年整理出版,1984年重刊。

我所做的读书报告针对的是1984年重刊版的《乡土中国》。

全书的主题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一个问题。

该书与费孝通另外所著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特性的一些概念。

作者以一名城市与乡村沟通者的身份极尽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全书结构简洁、紧凑,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旧著《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第二部分(该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发表的十四篇关于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论文的集合;第三部分是作者后记,以手记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还包括作者在以上提到的两所大学中任教的经历。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十四章,其核心内容分别为:第一章《乡土本色》:介绍中国乡土社会“土”气和其显著固定性的原因及现实性特点。

第二章《文字下乡》:挖掘乡土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补充前一章的观点,简单说明了时间上的阻隔对于文字产生的影响,强调了乡土社会所缺乏的文字产生、发展的土壤。

第四章《差序格局》:对比中西文化中社会关系上的差异,突出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以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陪衬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第六章《家族》:介绍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第七章《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即主张安于现状的亚普罗式的文化和主张克服阻碍、不断创造的浮士德式的文化,并以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

从而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第八章《礼治秩序》:“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第九章《无讼》: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第十章《无为政治》:解释了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出了“无为”的价值。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着重介绍了教化权力(长老权力)。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介绍了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讨论乡土社会中的变动方式,承接第十、十一章,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1.社会学研究应坚持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结合全书内容与《后记》中的阐述)2.以?文字下乡?和?司法制度下乡?为代表的一系列举动,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才可能真正有效。

(自《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3.中西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有着天然性的巨大差异,想要以西方、现代化文明取代乡土文化无疑是阻碍重重。

(结合全书内容)4.中国的乡土社会终要一去不复返,这是将是一场充满痛苦的变革。

(从非自觉的意义上理解)初读《乡土中国》是在高三上学期,由于中学校园生活与现实社会隔离性实在不小,所以当时读起来比较吃力,比较费解。

进到大学之后,也曾信手翻阅过几次,直到这次论文之前,才又再仔仔细细地研读了两次,由衷地感觉到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了解之深入、剖析之详尽让人折服!所谓乡土:从生产力的角度上看,农民离不开“土”,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农民依赖着土地,耕作、收入、成家立业,脚下的黄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上看,农民离不开“乡”,在传统的社会形态当中,谁也不能够离开群体而独立存在、独立生活,哪怕是实现了生产消费上的自给自足(还会有自然、政治、安全问题上的制约),而这群体往往是固定存在而长久不变的。

这样的乡土社会,中国式的传统社会。

不要忘了,今天,在中国超过80%的土地上,还生活着少说8亿的农民。

那绝不仅是历史而已,巨大的现实性让我们每一个人无从回避与忽视!那么,怎样来界定它才能够真正地系统全面而公正客观?(以下1.乡土社会是儒、士、道精神杂糅的社会。

乡土社会深受着三家文化的影响,而事实上,特别是儒家的文化,它像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中的一种色素,无所不在地同时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方各面。

2.乡土社会是异常稳定的社会。

这是由?乡?与?土?的生产关系天然决定的。

的确,稳定在某个程度上意味着对于自由的约束、一成不变的落后,但相比于风险性极大的现代社会,在各式浮华动荡与光怪陆离的背后,乡土社会至少还可以给你一个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3.乡土社会是?熟人的世界?。

相比于现代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人们在相互间关系上的普遍性原则(因此,我暂时将其称为?陌生人的世界?),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带有特殊性的。

?不同人不同对待?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插队。

在看来,让熟人插自己的队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陌生人呢?因此而产生的纠纷绝不在少数。

4.乡土社会是?私人?的社会。

正因为有着根本区别于西方基督篇二:《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裴朝甫2011级法律硕士(法学)听说费孝通先生的著述《乡土中国》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最近在老师的要求下,初读了的这本经典著作,果然名不虚传。

这是一份以描述和解释为主的实证研究成果,14篇“杂话”语言上通俗易懂,内容上入木三分,读来深有同感、共鸣不断,虽然最早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有六十三个年头了,但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中国农村社会和推进农村现代化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我对各篇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1.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人口流动少、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2.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村落内部的空间阻隔小,文字的使用是多余的。

3. 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稳定社会,生活问题可以靠长辈的经验解决,因而没有使用文字的需要。

4. 乡土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5. 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是将孝悌忠信等私人道德要素从“己”向外推出去的。

6. 乡土社会的家庭其实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族,它承担着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事业。

7. 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以感情的淡漠“范围着个性”,维持着秩序。

8. 乡土社会是个礼治的社会,其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9. 传统的礼俗已经固化为人民的习惯,使得现行司法制度很难在乡间推广。

10. 由于小农经济难以为统治者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而农业的分工体系又不发达,使得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的基础都不牢固。

11.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间常见教化权力,它发生于社会继替过程中。

12. 乡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13. 社会变迁与社会继替同时发生,于是名与实的分离就免不了:表面上遵循传统的形式,实际上经注释而改变。

14. 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们不需要计划,“个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烈而且厚重的乡土气息。

作者通过其多年的考察及学术思考,结合了儒家经典,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出来,娓娓而谈,而并非只是对乡土社会生活的简单素描。

沿着作者的思路,我初步窥视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虽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社会里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但作者的透视社会的眼光,其观察社会的方法仍是充满活力的。

《乡土中国》指出了农村现代化的若干困难:对于文字下乡,对于司法制度的推行,对于传统道德的改造,对于乡村自治,等等。

首先,对于文字下乡的困难。

他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下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性质。

乡土社会,人口时代定居,一代一代的依附在土地上。

乡土社会的这种稳定、不流动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又是基于传统农业的特点而产生的。

人口的非流动,也造成了乡村的孤立隔膜。

这种“固态”,使得乡村里人与人之间是十分熟悉、亲密的。

而表情达意记号的文字,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有阻碍,在面对面直来直往的乡村,就显得累赘多余了。

在时间上的记忆传承方面,由于乡土社会不需要大范围的记忆,所以语言上的经验传递就够了。

其次,对于司法制度推行的困难。

礼不同与法律,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主要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不知“礼”,是不被允许的。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

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再次,对于传统道德的改造困难。

在道德上,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是一根根私人联系,由内向外,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仁的观念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同点,但缺乏具体性。

我们的传统道德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缺乏团体道德。

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道德发生的意义在私人关系中。

团体格局中,道德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于是发生了权利的概念,人对人互相尊重权利,团体保障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改进我们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现状不仅需要确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设想,还需要有成套合理有效的策略和可操作的技术手段。

最后,对于乡村自治的困难。

在权力结构方面,偏重在社会冲突的,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偏重在社会合作的,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之间还有教化权力。

乡土社会接近没有政治只有教化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长老统治。

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乡土社会的定性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