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语文是有生命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新课标呼唤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能带给学生求知路上的泉水、探索求知的动力、发挥想象的点火石、启蒙创新的导火索,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使老师的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如何将语文的生命融入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教学生如何快乐的生活着。
新课改下的语文学习也应该让学生持有良好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课堂上学生只有兴奋起来,乐学的场面才会出现,这样学习语文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会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让语文课变得生趣盎然。
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情感是课堂生机活力的生命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情感是引燃学生情感的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我在教《触摸春天》时,先布置学生去收集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可以概括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课中讲述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
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
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这样让学生懂得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进入了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生气是课堂生机活力的延续
语文课上,如果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机活力流就会自然延续、蓬勃流动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求教师勇于放手,让生机活力迸发于学生的内心。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点燃学生的兴趣火花。
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感悟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启迪智慧,达到以读育人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在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这种想法提出来就会去思考、去讨论、去作答。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表意见的空间,以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让学生的说体现出个性化。
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如在教《黄山奇石》时,在充分品文、想象、赏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各种形式的读,再让去过黄山旅游的学生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黄
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
”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们祖国而骄傲自豪。
”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为它喝彩。
”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了自己的心境。
三、“活”、“动”是课堂生机活力的直观
我在课堂上建立了“组与组的竞争、生与生的合作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时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活了起来。
同时,要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我经常采用以下做法:(1)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针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化解难题,从而达到了激发兴趣与求知相统一。
(2)互学互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怎样去学习。
(3)巧设问题,擂台答疑。
让学生不甘人后而主动思考,跃跃欲试,在感受竞争的激烈气氛中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以“大榕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然后“换位整合”彼此欣赏。
由于教师期待、激励、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学生迸发出了无限的创造才能。
四、训练是课堂生机活力的发展
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处的,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如设立快速抢答、请你来判断、有问有答开火车、话说感受、放飞思维、展示你的才华等小栏目,设计多种题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创新是课堂生机活力的高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巩固、内容拓展、形式变换、续写课文等方法,将文本内容升华,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对他们熟悉或已认知的事物深刻理解或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
教师也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
教师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在自学、质疑、探究之后,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课文,先将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语用括号括起来,并用红色标出来,提醒同学们在背诵时要特别注意,然后将这些词语去掉,让学生练习背诵。
由于前三个环节的有效落实,学生基本都能够边做动作边背诵,而且背诵得很有感情。
学生深刻感受
了蝴蝶谷的美丽迷人,在背诵中升华了情感。
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课堂上参与的“底气”、展示自我与表现的“机会”,真正发展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生机就是活力,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愉悦身心、锻炼能力、陶冶情操。
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机活泼无限、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