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25《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25七律·长征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尤其是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读”才可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

巧妙的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动笔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

(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

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入语,加上层层深入的朗诵,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而且将学生迅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文作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产生了了解长征、阅读诗歌的欲望。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

(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课件出示:(1)指导书写。

(“崖”字下部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地往上靠一点。

)(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3)全班大声齐读一遍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6.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对学生前一环节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诗中四大句也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促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较陌生,通过交流背景资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理解这首诗。

了解七言律诗结构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四、朗读全诗,理解诗歌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指导学生有个性地朗读课文,传递用心读的理念,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总结全诗,积累语言1.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

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思想感悟。

布置朗读、背诵任务,为下节课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1.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预设: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用教师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简述诗歌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扫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生扫读后汇报。

(难)2.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指名回答。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来读一读前两句吗?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4.“等闲”是什么意思?加上一个“只”使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等闲”指的是把困难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加上“只”字写出艰难险阻在红军眼中是非常平常的。

)5.学生练习朗读。

6.抓住“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师生交流。

(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指生读前两句,读出红军的英勇无畏。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8.学生交流后总结。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9.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前两句诗。

(二)理解第三四、五六句诗。

1.学生自读第三四、五六句诗。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并在组内交流。

2.指名读第三四句。

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2)理解“逶迤”。

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什么样的呢?在纸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了什么?(4)教师指导朗读。

“五岭逶迤”要读得重而缓,突出红军长征的“难”。

“腾细浪”要读得轻快而高昂,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

(5)学生借助图画,带着感情练习朗读。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的乌蒙山,可在红军的眼里,它只是脚下的泥丸。

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都被红军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指导朗读。

“乌蒙磅礴”要读得比“五岭逶迤”语调稍高而缓,突出再大的困难红军都遇到过,“走泥丸”要带着不屑一顾的语气去读,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金沙”指金沙江,“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过渡:水拍山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

我们的红军战士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五六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

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6)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

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着。

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7)师引读第五六句。

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你能读好吗?(指名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

(指名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

(指名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8)引读第一二句。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体现了——(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指名读。

(2)指生交流。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3)导学: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1.交流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并能讲出大致的故事情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