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BL教学法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摘要:《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共有九大理论模块,每一模块的内容在实践中都有很多失败应用的案例,每个案例都蕴含了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这个特点使得此门课程在应用pbl教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在实际教改方案中,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法,在考核环节也以pbl为导向进行作业内容的设置,从教学和考核两个环节突出了pbl的应用,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项目管理;考核;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15-0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教授学生在信息系统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等九大领域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使开发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

它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塑造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课程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软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需要更多能够从事软件系统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

这门课程的九大理论模块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性过强、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情况。

引入pbl教学法,以每个理论模块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必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

这种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来带动学习的过程。

pbl将学习和现实世界中出现的问题挂钩,通过问题设计任务,强调把学习过程与问题解决紧密结合。

二、pbl教学法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实现
(一)《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效果欠佳。

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两个重要支柱。

这门课旨在教授学生理解项目管理技术的运用对成功推进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的重要性,并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立项、计划、执行、控制、验收五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以及范围、进度、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和整体管理九个项目职能管理。

课程知识体系成熟,但在传统教学中,以介绍为主,容易偏理论化,教学效果欠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2.课程考核方式与“软能力”的培养脱节。

“软能力”主要指的是人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敏锐思考能力等,是当今社会考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

在项目管理领域,“软能力”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而缺少对“软能力”的检验。

而这门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九大项目职能管理领域,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达成了相关的“软能力”。

(二)pbl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1.教材的选择。

pbl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1],这些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是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偏重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在信息系统项目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每个失败的背后,都有需要挖掘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没有很好地遵守并执行某一个或若干项目管理的职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pbl教学,课程选择了培生出版社kathy schwalbe的《man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第六版》这本书。

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在每一章节都配有一个案例opening case,并且有“what went wrong”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会针对每一章节内容的不同,给出此案例有问题的地方,要求学生思考。

在章节的末尾,还配有case wrap-up,对此章节相关的项目管理的某一职能的运用做总结。

教材的这个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开展pbl教学。

2.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个实例。

pbl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在设计好问题并给学生以后,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来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典型的pbl教学法包括了问题的定义、解决、迁移三个步骤。

问题的定义是指由教师给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要求,解决是通过学生间的协作,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是指教师完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分析。

以下的教学过程实例将以此门课程第五章《project scope management,项目的范围管理》为例。

①通过案例给出问题的定义。

项目的范围管理主要确定项目要完成哪些任务,形成清晰的任务列
表。

如果范围的初始定义含糊不清,或者中途产生了变化(如用户提出额外的需求)而没有进行适当的审批,很可能出现范围越界,导致项目不能正常推进,甚至失败。

在课前给出一个项目的信息,包括项目背景、计划进度、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发生的事件以及项目最终的执行结果:失败。

提请学生结合章节背景(项目的范围管理),思考这个项目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②开展小组讨论进行问题的解决。

学生对于执行失败的项目兴趣度很高,通过翻阅教材,文献检索等方式交流意见,形成小组解决方案,给出项目失败的原因。

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范围越界”这个范围管理领域最突出的问题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范围控制,在出现越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

③教师评价各组解决方案完成问题的迁移。

在各小组的课前讨论任务完成后,在课上,教师安排小组做陈述报告,交流各组的分析结果。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到其他组的工作成果,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学习占据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过程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体现了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来带动学习的过程。

(三)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要素回顾
pbl教学法实施得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并增强学生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的能力。

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按照课程内容准备好问题,布置小组任务,组织讨论过程,点评小组成果。

学生更需要采
取主动学习的方法。

pbl的整个过程设计问题定义、组织学生讨论、点评结果等,整个教学周期无形中延长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和学生在pbl教学法中的角色与传统意义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师生双方做角色变化的适应。

这些都是影响pbl成功实施的要素。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在实施pbl教学法时,主要的难点在于学生小组讨论的组织。

三、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的知识体系结构的特征特别适合开展pbl教学。

通过问题的定义开展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加深对于某一个项目管理职能领域的理解,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直接讲述理论知识。

学生也从pbl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角色转变,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换到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学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pbl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2]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j].教育发
展研究,2003,(z1).
[3][美]布里奇斯,海林杰.implemen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leadership development[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