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也即耐用性(Serviceability)问题。
这就对混凝土的长期性能特别是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混凝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就是要使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实现良性循环,尽量减少造成修补或拆除的浪费和建筑垃圾,大量利用优质的工业废弃物和矿石,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
1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可定义为“在使用过程中经受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磨蚀等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功能的能力”[2-3]。
一般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求在50年以上,很多国家对桥梁、水电站大坝、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等重要结构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在100年以上。
气候条件适中的陆上建筑物,应要求混凝土在200年内安全使用。
我国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按照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分为50年和100年2个耐久性预期目标,对于重大、重要工程应按照100年寿命来设计混凝土。
近几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工程的混凝土设计寿命达到100年,这些工程大都结合环境条件和特点,采取专门有效的措施,以充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设计要求。
比较著名的百年工程有三峡大坝、东海大桥、南京地铁1号线、崇明越江通道北港桥梁、重庆朝天门大桥空心桥墩、杭州湾大桥等[4]。
但是近几十年以来,混凝土构筑物因材质劣化造成失效以至破坏崩塌的事故在国内外也是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际上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1]。
许多发达国家每年用于建筑维修的费用都超过新建的费用。
过去,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我国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问题长期不受重视,混凝土结构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受环境作用过早破坏的实例很多,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
由于许多工程设计只满足荷载要求,而没有提出耐久性的要求,使已建成的混凝土构筑物存在耐久性隐患。
我国在50年代兴建的水电站大坝有很多已经成为“病坝”,我国的混凝土工程量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突飞猛进,可以预见,耐久性不佳的混凝土工程的劣化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因此,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1混凝土的耐久性破坏混凝土耐久性涉及到混凝土性能的方方面面,是影响混凝土使用寿命的首要因素。
造成混凝土耐久性不佳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1)物理破坏: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膨胀裂缝(这是由于混凝土内骨料和硬化水泥浆体不同的温度膨胀系数而引起),如冻融循环、除冰盐分对混凝土的剥蚀等;(2)化学破坏:由混凝土内部材料引起的碱骨料反应以及外部侵蚀性离子(Cl-)引起的诸如钢筋锈蚀、硫酸盐侵蚀(SO42-)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周维1,朱惠英2(1.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11;2.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11)摘要: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方面概述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与地球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2X(2007)09-0077-05Reviewofdurabil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ncreteZHOUWei1,ZHUHuiying2(1.GuangxiBuildingEngineeringQualityInspectionCenter,Nanning530011,Guangxi,China;2.GuangxiBuildingScienceResearch&DesignInstitute,Nanning530011,Guangxi,China)收稿日期:2007-05-12作者简介:周维,男,1965年生,广西柳州人,高级工程师。
通迅联系人:朱惠英。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周维,等: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及碳化(CO2)等;(3)机械破坏:冲击、磨损、流动淡水溶蚀作用、流动气体的磨蚀、冲蚀等(如道路、水利混凝土)。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抵抗这些破坏因素的破坏力,是解决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关键。
1.2混凝土耐久性破坏常见原因我国已故混凝土权威吴中伟院士早在1991年就指出[1],近年来混凝土耐久性破坏愈趋严重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和较重要的主要有:(1)原材料因素:如水泥因为强度提高、细度增大、硬化速度加快等因素,加剧了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问题;优质合格的骨料资源日趋枯竭,只有采用质次或有问题的集料(如海砂、风化砂石、碱活性骨料等),对集料的质量也缺乏必要的重视;(2)施工原因:过于追求施工进度,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也不注意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必要的养护;(3)应用原因:现代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大量混凝土工程所处的环境与使用条件日益严酷,但未认真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其在严酷环境下的使用寿命;(4)设计研究原因: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研究试验工作大部分局限在试验室阶段,与实际使用环境脱节,更重要的是混凝土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常常只考虑单一的破坏因素,忽视对实际中常发生的2个以上破坏因素引起的综合破坏作用,即对混凝土耐久性综合症缺少认识。
1.3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几十年来各国混凝土行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试验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成果对一些常见的耐久性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显著作用:如引气剂对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作用;限制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对碱-集料反应的预防;活性矿物掺合料对提高抗渗性和对盐类侵蚀作用的抵抗以及对减轻碳化作用、保护钢筋以免锈蚀、抑制混凝土中的碱-集料反应以及防止淡水溶析作用和表面破坏等均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为了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混凝土,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和预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成为耐久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研究内容的片面性和理论深入不够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性[5],使得大量基础的耐久性研究成果对解决实际混凝土工程耐久性问题的成效不大,也使当前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1)针对单一破坏的因素研究较多,而忽略了常常在建筑物中出现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研究;(2)很多试验是在实验室加速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与混凝土实际使用环境相差甚远,使试验结果无法进行比对。
典型的如骨料碱活性反应快速检测法(ASTMC1260,南非快速砂浆棒法等),该方法是将试件浸泡在80℃1N的NaOH溶液中进行测试,试验条件十分严酷,与混凝土实际环境条件相差甚远;(3)材料因素研究得多,结构因素研究得少,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少,缺乏定量研究,更缺少区分不同体系、不同结构的材料在耐久性能上差别的对比。
1.4常见的耐久性综合症实际混凝土工程中的耐久性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常常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混凝土中的耐久性综合作用因素。
混凝土工程中出现的常见耐久性综合症如下:(1)碳化与钢筋锈蚀;(2)冻融循环(包括海水冻融)与钢筋锈蚀;(3)盐类腐蚀与钢筋锈蚀;(4)盐类腐蚀与冻融循环、机械力破坏;(5)盐类腐蚀中SO42-、Mg2+、Cl-作用的综合叠加效应引起混凝土的快速破坏;(6)缓慢延续的碱-集料反应与其它破坏作用的综合和叠加。
研究防治混凝土耐久性综合症,必须弄清楚破坏作用的主次和先后,并对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叠加效应加以研究。
叠加效应相对比较复杂,有时还会出现负叠加,即互相抵消的特殊现象。
混凝土中以碱-集料反应为主因及导因的耐久性综合症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1)碱-集料反应+钢筋锈蚀:前者是导因,碱-集料反应引起开裂导致钢筋锈蚀,造成严重破坏;(2)碱-集料反应+冻融循环:我国北方有几处机场跑道因碱-集料反应而开裂,加速了冻融破坏;(3)碱-集料反应+海水腐蚀:如日本冲绳岛海港的混凝土结构破坏;(4)碱-集料反应+机械力(包括冲击、磨损、疲劳等)破坏:如日本阪神高速公路梁、柱、桥面等;(5)碱-集料反应+除冰盐+钢筋锈蚀:如北京、天津等地的立交桥破坏等。
因此,在对混凝土按耐久性进行设计和寿命预测方面,应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破坏因素,并根据经验、同类材料的性能、快速试验结果以及混凝土工程暴露的环境条件等,对所设计的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进行预测。
1.5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途径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仅与所使用的材料本身有关,还与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结构物周围的水和土壤中的侵蚀性离子、空气中的周维,等: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侵蚀性成分等)紧密相连,因此要系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必须先将环境条件调查清楚,再结合混凝土所采用的材料进行耐久性设计。
(1)修订现行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将对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要求纳入相应的标准及规程中。
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几年已经开展,已将一般混凝土结构的50年和100年的耐久性要求列入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及验收规范中,如GB/T50362—2005《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等。
(2)从设计阶段入手,混凝土工程结构除了按强度设计,保证受力安全外,还必须根据结构物使用环境按耐久性设计,以保证工程的使用寿命。
这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前最活跃的混凝土技术研究方向之一。
日本是最早对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和预测进行研究的国家,已有系统的设计纲目和预测参数。
根据日本专家调查得出的各类混凝土的实际使用寿命为[5]:一般混凝土制品20年、桥梁工程寿命50年、混凝土坝寿命100年,并以此制定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设计寿命。
系统的耐久性设计纲目基本内容包括:(1)按照建筑物的劣化状态将耐久性设计目标分为100、65、30年3个等级;(2)劣化外力分为一般劣化外力和特殊劣化外力;(3)相应的设计施工标准方法。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规范中增加了大量的耐久性条款,根据暴露环境条件的严酷程度对最小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抗冻性、最大水灰比、水泥品种、最小水泥用量、最大胶结材料用量(水泥+矿物掺合料)、引气量、集料要求等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对按照耐久性要求设计混凝土结构工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黄士元、刘崇熙等专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的思想,经过10多年的发展,越来越为建筑工程界和材料界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