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音义联系的偶然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断丰富。
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例如:“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 ”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
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山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 ”是酒厚;“脓”是汁厚;“ ”是衣厚;“ ”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 ”是一种耳饰;“ ”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中心,声音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
判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
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稍有不同,例如d和l,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d是塞音,l是边音,d和l可以称作声母相类。
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同韵部就算同音,韵部相近就算音近。
所谓韵部,是指在韵文中可以押韵的韵母合在一起,就算一个韵部,例如ai和uai 是两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一个韵部。
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一般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2一组词必须意义相通。
所谓意义相通是一组词具有共同的内部特点。
例如: 半:《说文解字•半部》:“物中分也”。
班:《说文解字• 部》:“分瑞玉也”。
判:《说文解字•刀部》:“分也”。
别:《说文解字• 部》:“分解也”。
辨:《说文解字•刀部》:“判也”。
片:《说文解字•片部》:“判木也”。
以上“半”、“班”、“判”、“别”、“辨”、“片”六个词,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特点,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因此是同源词。
这里一定要注意,同源词的意义相通与同义词的意义相同本质是不一样的。
同源词的意义相通是一组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在使用时不可置换,而同义词是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都指畏惧或害怕,在使用时可以连用或交替使用。
《史记•苏秦列传》:“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根据以上所讲的确定同源词的二个条件,下面举几组同源词加以分析:空孔口空空穴。
《说文解字》:“空,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也。
”《汉书•鲍宣传》:“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
”孔小洞、窟窿。
《尔雅•释诂》:“孔,间也。
”郭璞《尔雅注》:“孔,穴也。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
”口人嘴。
《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
”王充《论衡•实知》:“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嘴”的特点是有孔,能自由进出。
中空、空处。
《广雅•释诂》:“ ,空也。
”《淮南子•说山训》:“见木浮而知为舟”。
从语音看,四个词声母相同,同为溪母〔k〕,韵部相近,“孔”、“空”为东部〔o〕,“口”为侯部〔o〕,“ ”为元部〔an〕,韵部相近。
生性姓生出生,生长。
《广雅•释诂》:“生,出也。
”《广韵》:“生,生长也。
”《广雅•释亲》:“(人)十月而生。
”《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性天性,本性,是天生就有的素质。
《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
”《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
”《论衡•本性》:“性,生而然者也。
”姓姓氏,上古凭出生的由来赐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赐姓。
‟”《白虎通》:“姓者,生也。
”“生”、“性”、“姓”三个词同为心母〔s〕耕韵〔e 〕,古音相同。
包胞保抱褓包包裹,裹束。
《说文解字》:“包,象人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胞胎衣,即包裹胎儿的膜囊。
《说文解字》:“胞,儿生裹也”。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儿脱胞而乳已生。
”《汉书•外戚传》:“善臧我儿胞。
”保以手抱持。
《说文解字》:“保,养也。
”《尚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
”抱怀抱。
《说文解字》:“ ,怀也。
”“ ”即今天的“抱”。
《诗•大雅》:“亦既抱子。
”褓襁褓,用来裹覆婴儿的被。
《说文解字》:“ ,小儿衣也。
”“ ”也写作“褓”。
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以上五个词,韵部同在幽部〔u〕,声母相类,“包”、“胞”、“保”,“褓”为“帮”母〔p〕,“抱”为“ ”母〔b〕。
二、推源和系源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
最早开始派生出它词的原生词叫根词,在同源词中,直接派生它词的词叫源词,如“立”是“位”的源词。
脱离开词的书写形式的局囿而以声音为线索,寻找同源派生词的音义来源,分析同源派生词的词义特点,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推源和系源。
推源是指在同源词中确定根词和源词。
作为一系列派生词最早源头的根词在理论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已无法考查文字产生之前的语言是什么状态,无从了解最早的根词有哪些,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新派生出来的词,它的源词是哪一个。
这种找不出最早的根词,而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找出来,推源没有推到底,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推源。
例如:古人席地而坐,放置器皿的家具是很矮的“几”,后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坐席升高,放置器皿的供人伏凭的家具也随之升高,于是语言中产生了“凳”和“桌”这两个词,“凳”来源于“登”,特点是登高;“桌”来源于“卓”,特点是比“几”高。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有靠背的凳子,叫“椅”,“椅”来源于“倚”,特点是有依靠。
至此我们可以进行不完全推源:登(源词)派生→凳(派生词)卓(源词)派生→桌(派生词)倚(源词)派生→椅(派生词)系源是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同源派生词归纳、系联出来。
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一起,并且把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叫做全面系源。
实际上,找到根词是不可能的,把全部同源词聚合起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一般所作的只是局部系源,即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同源并把它的系联起来。
例如上面所提的“凳”、“桌”、“椅”三词,经过探寻,我们还会发现,和“凳”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升”、“蒸”、“腾”、“乘”,它们的特点都是“升高”;与“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越”、“超”,它们的特点都是“超出一般”;与“椅”有音近义通关系的有“衣”、“依”、“ ”、“披”,它们的特点都是“附着某物”,我们可以把这三组同源词系联起来:登、凳、升、蒸、腾、乘卓、桌、越、超倚、椅、衣、依、、披又如“元”是指人的脑袋,人头是人体的最高处;“原”指高而上平之地,如高原;“源”指水源,水的发源地常常在高原;“泉”是水源涌出,“泉”即水源。
经过考查,我们发现以上这几个词音近义通,都具有“高、始”的意义特点,是一组同源词,可以把它们系联起来:元、原、源、泉字是词的书写形式,传统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时,往往用同源字来顶替,固然同源词是靠它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于书面语之中,字和字的关系也有一部分反映了词和词的关系,但是,字和词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同源词的研究,立足于寻求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作推源和系源工作时,一定要冲破文字形体的局囿,顺着声音的线索去进行。
例如,“洲”指水中小岛,其特点是四周被水围绕,如《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周”是一圈的意思,《小尔雅•广言》:“周,也。
”《国语•晋语》:“三周华不注之山。
”意思是把华不注山包围了三圈。
今有“圆周”、“周围”等;“舟”指船,古代“舟”的形制如同圆盘,特点是在水中绕圈。
“州”、“周”、“舟”三个词,书写形式不同,但音近义通,三词同源。
又如在汉语的双音词中,常常有同字异词的情况,如“零落”、“流落”、“冷落”、“村落”、“院落”的“落”,都是“离”的同源词,都有“掉下来”、“离开”、“隔开”的意义,而“落难”的“落”不是“离”的同源词,它是“罹”的同音词,是“遭遇”的意思。
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确定、分析同源词,一定不要受词的书写形式的干扰,而要透过汉字去观察词。
三、学习同源词的意义1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词语命名的由来,了解词义的民族特点。
例如:《诗•周南• 》:“采采,薄言采之。
”这里的“ ”是指一种“宜怀妊”的草药,为什么这种草药命名为“ ”? 这可以从它的同源词得到解释。
“ ”与“不”、“丕”、“胚”同源,“ ”与“胎”同源,“ ”的命名与胚胎有关。
诗人写妇女“采”,正是与《诗序》所归纳的“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一主题相应。
“梳”和“篦”是两种梳头工具。
“梳”和“疏”同源,梳的名称来源于“疏”,其特点是梳齿较稀;“篦”和“密”同源,“篦”的命名来源于“密”,其特点是篦齿较密。
“ ”、“霞”、“瑕”、“ ”同源。
这几个词共同的特点是“略有红色”。
《说文解字》:“ 霞,赤云气也。
”又“瑕、玉小赤也”。
又“ ,马白杂毛。
色似鱼(即现在的“ ”)。
这一组同源词的命名都是来源于“赤”。
“门”和“闻”同源,“窗”与“聪”同源,“灵”与“棂”(窗户格儿)同源。
“门”、“窗”、“棂”是建筑物通道通气之处,它们与表示智慧的“闻”、“聪”、“灵”同出一源,说明汉族人对智慧的看法是头脑通达。
2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词义特点。
例如:“缺”、“ ”、“决”是一组同源词。
“缺”指瓦器损坏,“ ”是有缺口的环形玉璧,“决”指堤坝有了决口,这三个词都有“有缺口”的意义,这一共同的意义因素来源于“ ”,《说文解字》:“,分决也。
”是分开的意思,“分开”自然就有了缺口,“ ”把这个含义带进了以它作声符的词义之中。
通过同源词的系联、类比,我们既了解了它们相通的因素,也掌握了各自的意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