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人生感悟: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各位来宾、各位校友:把我作为北大法学院上海校友的代表发言,实不敢当。
上海校友共五六百人,今天到会的也有二、三百位,我只能说,大家如果对我讲的东西有共鸣,就算是我代表了你们;如有是不同意的,那就是我没有代表你们的意思,算作是我个人的思想。
但我要说明的是,本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十八岁时从吴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在北大一待就是十八年。
之后又在对外经贸大学工作了近三十年,因此,我对上海和北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尤其是对北大,感激之情更加深厚,因为在北大的十八年,是我得以成长的最重要的十八年。
第一,我深深地感到,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来自什么地方,是繁华的城市也好,是偏远的农村也罢,也不管他出身什么门弟,草根、达官或是自由职业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他经过了北大四年的学习生活,毕业之后都会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自豪、自立
和自强的精神。
大家都在探讨什么是北大精神?我认为这就是北大精神,起码是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大家是否同意(台下高声同意)。
第二,我在北大当学生以及后来留校当教师时,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北大一条虫,出外一条龙。
”今天,大家都已走出北大,早已在各条战线上事业有成;今天,我们是群龙聚首,群龙相聚。
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群龙相聚十分不易,往往互不相让,不好合作,这又涉及自信问题。
自信固然是好的,但与人相处,又不能过于自信,过分的自信就成了自傲。
因此,如何把握好自信和自傲之间的界限,又成为我们北大学子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认为,我们最好仍然将自己看成是条毛毛虫,因为毛毛虫容易团结,到哪儿都很谦虚,而且索取极少!
第三,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北大法学院是属于谁的,当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属于国家的,是属于人民的。
但是具体来说,它的
“产权”应如何明晰?它到底是属于以志攀和苏力教授为代表的北大法学院在校师生的呢?还是属于广大校友的呢?我想,它归根结底是属于校友们的。
因为志攀和苏力以及任何师生迟早是要走到校友这个队伍里来的,因此,我们校友要有主人感,要把北大法学院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一样予以关心、支持!校友们,这样分析对不对?(群情激奋,齐声同意)
作为校友与主人,我们衷心祝贺北大法学院一年好似一年,因为它的好坏牵动着成千上万校友的心!
最后,我们的母校——北大法学院一百零五岁了,我以及在座的志攀、邵景春教授的导师芮沐教授马上要一百零二岁啦,我们不仅要为他们骄傲,我也要趁此机会,衷心地祝贺在座的每个校友,尤其是李国光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及吴吉英教授等老前辈也
能像母校一样,活到一百零五岁,活过一百零五岁,为年轻的校友再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