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34 人,其中女生 16 人,男生 18 人。
通过 1—4 年级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奠定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收获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大部分同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大部分同学能够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但仍有部分同学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写作方面,仍需加强训练,个别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部分同学的句子运用不够通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 28 篇,其中精读课文14 篇,略读课文 14 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 篇选读课文,总共32 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继续按专题
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
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较已往相比,本学期每单元增加了 1 篇略读课文(共 2 篇)。
“语文园地”的名称变为“回顾与拓展”。
(二)德育内容分析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
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
因素。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每篇课文都有侧重面。
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
有了重点,就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一)学科教学目标
1.认字 200 个,会写 150 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5 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
法。
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二)学科德育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在识字写字,课文阅
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高年级
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
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习作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
好句。
五、教学措施
(一)学科教学措施
1、识字、写字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选读课文中的生字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自查字典读准确,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老师还
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
立识字的习惯。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
教学中,
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
字规律认记生字。
2、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
让学生
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本
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
度的训练。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
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
3、“语文园地”教学
本册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特别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面向全体,训练到位,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去。
并能够引导学生评价,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4、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充满兴趣。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3)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4)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二)学科德育措施
1、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
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
教学过程之中。
六、教学进度
9.1开学第一课2课时
9.4—9.81—3 课6课时
9.11—9.154—回顾拓展一5课时
9.18—9.225—7 课6课时
9.25—9.308—回顾拓展二5课时
10.8—10.139—11 课6课时
10.16—10.2012—回顾拓展三5课时
10.23—10.2713—14 课5课时
10.30—11.315—口语交际四5课时
11.6—11.10回顾拓展四—交流阅读6课时
11.13—11.1717课—18 课5课时
11.20—11.2419课—回顾拓展六6课时
11.27—12.1口语习作六— 21 课6课时
12.4—12.822—24 课6课时
12.11—12.15口语交际七—回顾拓展七5课时
12.18—12.2225—27 课6课时
12.25—12.2928课—回顾拓展八6课时
1.2以后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其它常规工作计划
在本册的语文教学中,依旧本着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精心备课,用心上课的原则,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力争带给学生更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