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45——2015)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45——2015)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60多年前的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

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

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母亲的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彪炳千古的壮丽篇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编撰这套资料,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组织开展教学,以此总结、反思这场战争,祭奠为民族解放献身的英雄先烈,从而弘扬革命传统,振奋民族精神。

救亡高潮赵一曼赵一曼(1905~1936),四川宜宾人,东北抗日的女英雄。

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赵一曼是她到东北参加抗日斗争时期的化名。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中央调她到满洲省委工作,1934年满洲省委决定,派她到哈尔滨东南山区的珠河县(今尚志县)抗日游击区工作,她在当地建立反日农民会、妇女会、儿童团,创建珠河道北农民游击连。

在战场上,她跨着白马,手持双枪,英勇杀敌。

1935年11月,因腿部受重伤,不幸被捕。

她被押解到哈尔滨,遍体伤残、奄奄一息,日本特务机关对她软硬兼施,她把囚室变成战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在逃脱失败后,敌人对她进行了一个月的审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对她百般折磨,使用所有的酷刑,她没有屈服。

敌人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

就义前,她给未满8岁的儿子留下了一封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事情,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儿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员,一位满腹柔肠的母亲,一个普通的中国女人,1936年8月,在她战斗过的东北珠河英勇就义。

她把31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抗日战争。

转入相持随着战局的扩大和战线的延长,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

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和抗日力量逐渐增长的状况,日本侵略者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1年德、日法西斯的猖狂进攻,把苏、美两个大国也牵进了第二次世界战争。

由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扩大到最大规模,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终于最后形成。

反侵略国家的大联合,预示着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走向胜利。

张自忠1940年8月,延安各界数千群众隆重集会追悼张自忠将军。

毛泽东主席亲笔赠词“尽忠报国”,以此高度评价了张自忠将军忠贞殉国的一生。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县人。

在临清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先后入天津、济南法政学校苦读。

辛亥革命起义,他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因目睹国家内忧外患,痛心民族多难,列强欺凌,毅然中途辍学,于1914年秋停学从军以报国。

1916年被推荐给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

由于他坚韧耐劳、训练勤奋,不久升任连长、营长、学兵团团长、旅长等职。

在军中,张自忠以“练兵有方,治军严明”著称。

他的练兵原则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夜练黑漆头”。

抗日沙场之上,他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民族英雄、抗日名将。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张自忠担任二十九军前线总指挥,率部主动出击,与日寇血战七昼夜,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喜峰口战役的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又率部奔赴抗日前线,曾一战淝水,二战临沂,三战徐州,四战随枣,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

1940年5月,为阻击向襄樊、南阳进犯的日军,他率领七十四军从宜城渡过襄河东岸,在新街、方家集一带与日军血战。

5月16日,日军又增兵一万余人,陷张自忠部于重围。

张自忠率部转战到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高岗上,沉着地指挥作战。

下午寇军逼近,部队已伤亡殆尽,弹药亦快用完。

张自忠下一道紧急命令:“今日是我报国时矣!”“子弹打完,要用刺刀杀,刺刀断,要用举头打,用牙齿咬”。

敌人的机枪扫中了他的腰部,他卧在地上继续督战;敌弹又洞穿他的前胸,他仍大呼“杀敌报国!”,最后,身中7弹,为国家民族流尽最后的一滴血,壮烈殉国,年仅五十岁。

冀中反扫荡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中人民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坚持华北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把中国变成其进行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更加残酷地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

尤其对河北省中部被称为“八路军衣粮库”的冀中平原更加垂涎,恨不得一日吞下。

1942年5月,时任日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亲自率领五万多日本侵略军向冀中平原发动疯狂进攻。

仅1942年,敌人对冀中进行了75次大“扫荡”,规模大,手段极为残忍。

日军在8000个村庄里设置着1700个据点,出动700辆汽车不断来往巡逻,形成所谓“铁环阵”的严密封锁圈,并采用所谓“纵横合击”,“张网捕鱼”等毒辣手段,企图一举消灭我冀中根据地的抗日力量。

敌人“扫荡”到哪里,就在哪里实行残暴的“三光”政策(即杀光、抢光、烧光),造成了“无村不带孝,到处闻哭声”的惨状。

面对空前的大“扫荡”,冀中军民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我八路军、游击队和民兵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在敌人实行“烬灭作战”,散布鼠疫,施放毒气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我军民创造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迹。

如宋庄之战,我军两个连与敌军2500多人激战十多小时,打死敌坂本旅团长以下1100人之多,而后我军胜利突围,伤亡仅73人。

冀中军民用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打击敌人。

冀中军民又广泛开展了交通战,军民们开展挖道沟运动,道沟四通八达,能通大车,便于掩护我军的行动,也便于狙击敌人,又使敌人的骑兵、汽车、装甲车和一切快速部队都难于前进。

冀中军民在冀中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狠狠打击敌人。

经过两个多月激烈、艰苦的斗争,消灭日寇八千多人,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集中7万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敌后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重要战场。

这次反“扫荡”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其中之一。

狼牙山,地处河北省易县西南部,距离县城约45公里,海拔1105米。

因其山势险峻酷似狼牙,峰顶直刺云天,故称狼牙山。

9月25日晨,日军约3500人气势汹汹地开始向狼牙山进攻。

因主力调出掩护军区领导机关,这里只留第l军分区第l团第7连担任防御。

第1团团长给7连的任务是坚守到中午12点,然后撤出战斗,向主力靠拢。

7连隐蔽在山腰,待敌人接近后便开火了。

日军以为是八路军主力,拼命猛攻。

几次交手之后,7连伤亡不小,连长也负了重伤,指导员带领伤员首先转移,把继续坚守的任务交给了6班。

这时,6班也只剩下5人,他们分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

全班沉着应战,机动灵活,凭借有利地形,又打退敌人几次进攻。

他们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忍着饥渴,从清晨战斗到傍晚。

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五壮士攀上狼牙山峰顶,砸毁枪支,纵身跳下悬崖。

马玉宝、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负伤脱险。

为了表彰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当地人民在狼牙山上建立了纪念碑。

蓄胡明志的梅兰芳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北京,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他曾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太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进青衣表演中,并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一直为后人所继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梅兰芳强烈的愤慨。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筹建伪满洲国,多次派人利诱、邀请他前去演戏,以示“祝贺”,但每次都遭到梅兰芳严辞拒绝。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了8月,中日两军在上海也投入交战。

梅先生决定蓄起唇髭以明志,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决不再登台演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了,当时梅兰芳未及撤离。

一天,日军侵港司令酒井派人将梅兰芳硬行接去。

酒井惊讶地问他为何留须,梅兰芳回答说:“我是唱旦角的,年岁大了,扮相、嗓子都不如以前,应该退出舞台了。

”酒井无奈,只得作罢。

1943年,大汉奸褚民谊、日本华北驻屯军报导部部长山家少佐等多次出面胁迫他重返舞台,勒令梅兰芳参加纪念演出,并威胁说,倘若违抗,便以军法从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