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篇一:三年级数学小论文数学真有趣柳泉实验小学三(2)班:吴鹏程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因为生活中处处都能学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学好数学还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乐趣。

特别是经过认真思考做出数学难题时,心里的那种兴奋和愉快比考一百分还高兴呢!我特别喜欢研究有趣的数学题,研究这类题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给我带来许多的快乐。

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外读物上看到了这样的一道数学思考题:妈妈比女儿大24岁,6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今年妈妈和女儿的年龄各是多少岁?刚一看到题目,我不禁连声说:“简单,简单!”老师说过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借助线段图的帮助解决。

说干就干,我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画出了线段图。

多出的2倍就是大的24岁,女儿12岁,妈妈36岁。

我再给老师炫耀的时候,老师让我再读一遍题目,并把6年后圈了起来,我顿时明白了我计算的年龄是6年后的年龄,所以今年女儿6岁,妈妈30岁。

学好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一个杯子往一个空瓶里倒水,倒进3杯水,瓶子和水共重440克,倒进5杯水,瓶子和水共重600克,问一个杯子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我认真想了想就算了出来,600克-440克=160克就是2杯水的重量,160克÷(5-3)=80克就是一杯水的重量,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一杯水重80克,一个空瓶重200克。

瞧!我说得没错吧,学好数学是多么有趣呀!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像我一样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遨游呢?数学真有趣!在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我要认真学数学,多动脑,勤动手,尽情享受数学带给我的快乐!指导教师:王晴找规律巧计算柳泉实验小学三(2)班:汤智暄好多数学是有规律的,只有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才好解决问题。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计算一道数学题. 题目是这样的:一条马路边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小明从第一棵树跑到第200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 一开始我们好多人都认为是1000米,可老师建议我们自己动手画一画.于是,我拿出练习本,在纸上画了三棵树,发现三棵树之间有两个空距,四棵树之间有三个空距,依此推理,200棵树之间就有200-1=199空距,即有199个5米.那么要知道第一棵树到第200棵树之间一共有多少米?只要用199×5=995(米)就对了。

答案出来了,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这又使我想到一题. 木匠师傅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6分钟。

如果每锯一次的时间相同,那么把这根木头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锯成3段只要锯2次,锯一次是3分钟,锯6段只要锯5次需要15分钟.看来解答问题要深入思考,找到了规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指导教师:王晴计算周长柳泉实验小学三(2)班:蔡鹏威不同的解题思路,将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习惯用一种方法,得到一个结果。

在我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妈妈为了巩固和检测我学过的知识,特地出了一道有关的习题,题目是:“把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我拿出一张草稿纸,先画出了图形计算到的周长是:4X8=32(厘米) 2X6=12(厘米) 32+12=44(厘米),我马上对妈妈说:“我算出来啦!等于44厘米”。

可妈妈说:“还有别的办法吗?”于是我又在草稿上画了起来。

哦,原来还可以这样我又画出了图形:这样拼的话,周长就不一样了,2×8=16(厘米)4×6=24(厘米) 16+24=40(厘米).妈妈对我说:“思考问题一定要认真、全面啊!”是的,我一定要学会用多种思路全面地思考问题,这样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指导教师:王晴篇二:三年级数学小论文三年级(3)班数学小论文有趣的数学题数学王老师出了一些题给我们做,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敏有3件不同的上衣,4条不同的裙子,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一开始看到这道题目感到有点难,我仔细地把题目反反复复地看了几遍,想出这道题目的两种解答方案。

一种是画图:上衣上衣上衣裙子裙子裙子裙子从图中我数出小敏有12种不同的穿法,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是比较麻烦。

另一种是列算式:4×3=12(种)这种列式计算的方法是在画图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比较简便。

妈妈看到我做对了这道题,而且还用了两种方法,高兴地夸我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南通市城南小学三(3)班陆佳逸指导老师王玉珍)时刻与经过时间原来时刻与经过时间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班上就发生了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故事。

上课的时候,我们在做一道关于时间的题目,题目是这样的:一家图书室借书时间是12:00~13:30和15:00~16:30,求每天借书时间有多长?我们先用13:30-12:00=1小时30分,再用16:30-15:00=1小时30分,最后相加等于3小时。

可是,老师发现我们写的是1:30+1:30=3小时,不是1小时30分+1小时30分=3小时。

然后,老师把这道题目讲了一遍,我们才发现写错了。

原来1:30是时刻,1小时30分是经过时间,它要求借书时间有多长,就是求经过时间,我们写成了时刻,所以才错了。

啊,看来时刻和经过时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呀!(南通市城南小学三(3)班李天喆指导老师王玉珍)打折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超市的海报上写着:购物满200元的返还100元代金券。

我心里想:呵呵,满200元的返还100元,那就是原来价钱的一半,挺划算的。

我给自己选了一套208元的运动服,获得了100元的代币券。

代币券得在今天用完,于是妈妈又给生病的爷爷买了一个288元的榨汁机,我算了算只要再拿出188元就可以买下这个榨汁机。

买完了东西,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们买了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是打了对折啊?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不是这样的,等回家后,妈妈算给你看,你就知道了。

回到家,妈妈对我说:艺儿,今天我们一共花了多少钱?我说:运动服208元,榨汁机188元,一共是396元啊。

妈妈接着又问:那这些商品原价是多少?我说: 496元啊。

妈妈说:好,那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用396元的钱买了496元的商品,如果要算打了多少折,就看看实际花的钱占商品价钱多少比例,用396÷496,你拿计算器算算。

我一按计算器,啊原来是79折。

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妈妈话让我明白。

原来商家规定只有满200元才能返券,所以买榨汁机时188元的部分就不能享受到优惠了。

因此,我们享受到的优惠程度和商家所说的相比也是打了折扣。

买家不如卖家精这话一点也不假。

商家心里早已打好了如意算盘,打折背后隐藏着数学问题,以后我一定要注意了。

(南通市城南小学三(3)班高徐雯指导老师王玉珍)小小算术家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逛超市。

妈妈给了我50元的自由支配权。

我选中波力海苔卷和葡萄饼干。

波力海苔卷是18元一盒,葡萄饼干是8元一袋。

妈妈问我:拿这50元买两盒波力海苔卷后,再买三袋葡萄饼干够不够?我算了一下:两盒波力海苔卷就是18×2=36(元),三袋葡萄饼干就是3×8=24(元),加起来就是36+24=60(元),60 50。

我说:不够。

妈妈又问我:那还能买几袋葡萄饼干呢?我又算了一下,50-36=14(元),这就是买两盒波力海苔卷剩下的钱,再用14÷8=1(袋) (6)(元)。

我告诉妈妈:可以买一袋葡萄饼干哦。

妈妈夸我真是一个小小算术家。

今天,我知道了,原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

(南通市城南小学三(3)班任远指导老师王玉珍)厨房趣事我爸爸今天到菜市场买菜回来。

其中,爸爸买了几根茭白和一袋子丸子,爸爸问我:如果一根茭白能切20片,每片又能切10根丝,那么一根茭白能切多少根丝?我想20×10=200(根),于是我就回答: 200根。

爸爸又问我:我买了8根茭白,那一共可以切多少根丝?我想8×200=1600(根),我又回答说: 1600根。

爸爸说回答得不错。

爸爸看了看旁边的丸子,又说:这些丸子一共8元钱,那平均每个多少钱?我数了数一共有40个丸子,我想8元=80角,80÷40=2(角),于是我回答说:平均每个丸子要2角。

爸爸又问:那么我们一家三口,平均每人吃几个呢?我想40÷3=13(个)......1(个),于是我回答:每人吃13个,还多一个。

那多的一个给谁吃呢?爸爸又问。

我说:肯定会被你抢走吃掉的。

哈哈哈哈...... 家中响起一片笑声。

原来这些茭白、丸子......能提这么多数学问题!(南通市城南小学三(3)班陈天皓指导老师王玉珍)学会用多种方法分析解题要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学会解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用多种的方法思考问题,从中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一筐鱼连筐重46千克,卖出一半后连筐重24千克,求筐重。

根据题意可知:鱼和筐的重量由46千克减少为24千克是因为卖出了一半的鱼,也就是说少了的重量46-24=22(千克)就是一半鱼的重量,由此可以求出整筐鱼的重量,然后用整筐鱼和筐的总重减去整筐鱼的重量,就是筐的重量。

(1)半筐鱼重多少千克?46-24=22(千克)(2)一筐鱼重多少千克?22×2=44(千克)(3)筐重多少千克?46-44=2(千克)这道题还可以这样想:半筐鱼和筐共重24千克,那么从24千克中去掉半筐鱼的重量,就是筐重。

(1)半筐鱼重多少千克?46-24=22(千克)(2)筐重多少千克?24-22=2(千克)再换个角度考虑:根据半筐鱼和筐共重24千克可知:一筐鱼和两个筐共重24×2=48(千克),从48千克中减去一筐鱼和一筐的总重量46千克,剩下的也就是一个筐的重量。

(1)一筐鱼和两个筐共重多少千克?24×2=48(千克)(2)筐重多少千克?48-46=2(千克)(南通市城南小学三(3)班洪卉指导老师王玉珍)篇三:三年级学生数学小论文最少买几瓶星期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到公园玩。

不一会儿,我们就玩的满头大汗、口干舌燥。

于是我们到小卖部去买饮料。

小卖部门口贴着一张告示:“‘迎元旦’优惠大酬宾活动:饮料3元一瓶,喝完后回收空瓶,每三只空瓶可再换一瓶饮料。

”看了告示,爷爷笑着问我和妹妹:“如果我们每人喝一瓶,至少需要买几瓶?”妹妹赶忙抢着说:“我们有6个人,至少需要买6瓶。

”爷爷高兴地说:“妹妹反应真快!姐姐有什么需要补充吗?” 看着爷爷狡黠的眼神,我忽然想起了什么。

“不对,我们可能只需要买5瓶?因为喝了5瓶,就可以用其中的3个空瓶换1瓶给第六个人喝了。

”“真好!这样我们可以省下一瓶的钱呢。

那这一瓶喝完我们就又有3个空瓶了,还可以再换1瓶,这样就可以喝到第7瓶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