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重难点突破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重难点突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难点突破
一、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
量周长(重点)
突破建议:
1.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
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探究周长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为
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
作用。

从字面上来看周长的概念似乎不难理解,但随着学
了面积之后,学生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总是容易发生混淆。

究其原因,对周长概念认识的不到位是一方面。

另一
方面,周长的概念中有三个关键词:封闭图形、一周、长度,教学时我们通常将封闭图形及一周的理解作为周长概
念的重点,很容易把“长度”这个关键词忽略掉。

周长的
本质就是“长度”,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与
长度的联系,步步引领学生建构周长的概念。

另外,初步
感知周长概念时,要注意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从任意图
形入手,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才
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
周长的概念。

2.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
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
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让学生用自己
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
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
的长度,再相加。

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周长概
念的本质,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二、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
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重点、难点)
突破建议:
1.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
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
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学生
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
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
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

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形、正方
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2.在学生探究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不可忽视周长
的测量环节,测量图形的周长,不仅是推导公式的重要教
学手段,同时又是教学目标。

开始可以从任意图形(包括
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
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应注
重引导学生运用正确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结合尝试计算、
探索验证、比较优化、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
主构建新知的完整过程。

在经历不同图形周长求法的知识
形成过程中,充分感知周长是长度单位,认识周长是可以
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通
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
化思想。

三、通过探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
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难点)
突破建议:
1.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决
问题的一般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

探究活动,要精心
设计引导。

在探究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探究之中,教
师要注意方法指导;探究之后,及时总结规律。

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要求,提高探究的
有效性,根据学生目前所有的认知水平开展不同的操作形式。

最后,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并养成一定要找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做
到不重、不漏的良好数学学习思维习惯。

通过解决这些问
题,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