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丨宗教改革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B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天主教的宗教礼仪主要有七项,被称为“七件圣事”, 即洗礼、圣体、坚振、圣秩、告解、婚配、终傅。
坚振
洗礼
圣体
婚配
圣秩
告解
终傅
六.评价宗教改革 1.性质 2、影响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 ②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④推动了科教文事业发展
• 七.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反对教皇权威、天主教会特权;,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 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B.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信上帝、读《圣经》、属于基督教徒)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
变成俗人,却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马克思
A.马丁.路德
B.但丁
C.莎士比亚
D.薄伽丘
学案P75第7题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的公开信》中,建议组 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 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 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其思想实质是 A.宗教民主 B.民族独立 C.权力分立 D_主权在民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B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五、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1、背景
2、开始标志 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 因信称义
解读因信称义: A、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B、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 C、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人文主义色彩 D、废除繁琐仪式和教阶教规(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E、二反三不反 二反:反对教皇权威、天主教会特权 三不反:不反上帝、不反《圣经》、不反基督教
补充马丁.路德主张: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作用: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1、背景 2、开始标志 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 因信称义
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4、结果 创立路德新教、三足鼎立
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
5、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人口:2011年 梵蒂冈最新人 口统计数据显 示,该国现仅 有32名女性公 民,540名男 性公民。 572 名梵蒂冈人中 有306名外交官, 还有86人是瑞 士卫队成员, 此外还有73名 枢机主教、31 名平民和一位 修女。
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第一教堂
天主教教皇弗朗西斯一世
意大利当地时间2013年3月13号晚上7点06分,梵蒂冈西 斯廷教堂的烟囱冒出白烟,这意味着新一任教皇已经选出。
合作探究: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1.相同: • 背景、斗争矛头、实质、范围、意义 • 2.不同 • 斗争手段: • 兴起国家: • 开展领域: • 影响:资产阶级革命
从马丁·路德和 加尔文身上,你学 到了哪些精神?
勇于探索真理
不畏困难向前进
敢于向权威挑战
• 1、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 《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
1.著作 《基督教原理》
2.主张 ①信仰得救
②先定论
强调世俗生活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和个人奋斗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依据
3.结果 创加尔文教
• •(从20“14因年行海称南义文”综,历到史“)因信称义’,再到“先定论”这个 • •宗历教程改,革下家列路说德法提不出正“确因的信是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 • •经A》.宗,教有改虔革诚成信为仰资,产灵阶魂级便反可封得建救斗。争“的因重信要称形义式”的提出 • •A.B.加人强文了主教义皇宗的教宗观教盛权行威 • •B.C.巩宗固教了改民革众结的束宗了教天信主仰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 •C.D.摧天毁主了教教会会的的权思威想受专到制挑战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因行称义
依靠信仰 才能得救
善功(赎罪券) 圣礼(七件圣事)
神职人员
难点探究:比较“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异同。
相同点:目的相同: 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不同点:方法不同、实质不同:
1.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上,西欧国家的人们从国王到农奴,人 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总之,西欧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全面控制之下。
宗教改革概况
一、矛头:反对天主教会的特权和教皇权威 二、时间、地点:16世纪、德国—西欧 三、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四、背景: 五、内容:德 加国 尔马 文丁改革.路(德主改张革及评(背价景)、开始标志、主张、结果)
新任教皇产生的消息传出之后,一时间罗马所有教堂 的大钟全部敲响,钟声此起彼伏。同时诸如威尼斯圣马克 教堂的大钟以及米兰等城市教堂的钟声也都相继敲响, 向世人传达新任教皇产生的消息。
教皇的权威有哪些?
(1)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各 国土地1/3以上。
(2)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干涉各国的政治。 (3)思想文化上,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
• 3. 2012广东文综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 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 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 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有必要
•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因信称义
五、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1、背景
2、开始标志 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 因信称义
解读因信称义: A、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B、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
C、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人文主义色彩
D、废除繁琐仪式和教阶教规(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他被翘起.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 B.教皇权力至上 • C.《圣经》权威下降 • D.教会从属于国家
• 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 • 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 • 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天主教会
宗教改革
封建专制
• ◆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之初普遍带有宗教色彩有 • 原因是 • A、宗教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加之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B、宗教和神学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 C、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 D、宗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五、宗教改革的内容 (二)加尔文改革
六、评价(性质、意义) 七、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四、宗教改革的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加剧 3、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思考:1、为什么德国最早开始?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2、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直接原因:1517年,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
挑战教皇的权威 宗教改革
16世纪
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 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我们心灵所不可企 及的东西就是宗教。 ——爱因斯坦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前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东正教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天主教
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宗教改革后)
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 面积:0.44 平方公里(即660亩,三水中学23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