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最准确的说法是 ( )A.哲学高于文化B.哲学低于文化C.既依存于文化,又指引文化发展D.哲学与文化无关联2、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问题” ( )A.物质第一性B.意识第一性C.本体论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改革开放C.三个代表D.科学发展观6、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科学技术B.劳动和实践C.伟大人物的思想观念D.时间7、人的个性决定于()A.先天的禀赋B.家庭出身C.生理状况D.后天的社会实践8、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9、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A.对同一事物有两种不相容的判断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不相符合C.对立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趋势D.对立统一关系1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不给分)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哲学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物及必反,乐极生悲”D.“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E.“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B. 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群众无关C.哲学是民族精神的核心D. 哲学是阶级利益的体现E.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3、作为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实践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 )A.实践是主观设想的活动B.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受到限制的被动的活动D.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4、“全球问题”主要是指以下问题 ( )A.人口增长过快B.粮食短缺C.能源和资源枯竭D.环境污染E.生态失衡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三、名词解释1、哲学2、人生观3.联系4.规律四、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的含义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为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五、论述题1、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何方法论意义?参考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C2、D3、B4、C5、A6、B7、D8、C9、D 10、A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CDE3、BDE4、ABCDE5、ABD三、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2分)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分)2、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2分)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分)3、联系: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2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分)4、规律: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2分)、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分),具有客观性。
四、简答题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分)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3分)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分)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分)2、第一、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
(3分)第三、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3分)3、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是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分)(1)就真理的本性而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唯一能够充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这就是社会实践。
(4分)(2)就实践的特点而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直接客观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主要根据。
(4分)五、论述题1、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何方法论意义?答:(1)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2分)其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2分)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赖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2分)现象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2分)真像以直接的形式表现本质,假象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本质,它的存在是由实际存在的各种条件所造成的。
(2分)(2)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正因为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这才产生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分),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又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2分),如果二者只有对立而无统一,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也就无从谈起了。
总复习二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哲学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 )A.哲学就是“爱智慧”B.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种C.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哲学就是世界观2、()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问题”A.黑格尔B.康德C.费尔巴哈D.恩格斯3、唯物史观认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科学技术B.生产力C.文学艺术D.自然规律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B.改革开放C.毛泽东思想D.科学发展观6、在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
A.科学技术B.劳动C.伟大人物的思想观念D.时间7、()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空间B.时间C.相对静止D.运动8、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9、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A.对同一事物有两种不相容的判断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不相符合C.对立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趋势D.对立统一关系1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哲学思想的有(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凡果必有因,凡因必有果”C.“一分为二;合二为一”D.“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E.“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意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可有可无B.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E.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3、作为人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实践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 )A.实践是主观设想的活动B.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受到限制的被动的活动D.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4、“全球问题”主要是指以下问题 ( )A.人口增长过快B.粮食短缺C.能源和资源枯竭D.环境污染E.生态失衡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三、名词解释1、价值2、人生观3.联系4.实事求是四、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的含义是什么?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何方法论意义?参考答案二:单项选择题1、C2、D3、B4、C5、A6、B7、D8、C9、D 10、A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BCDE3、BDE4、ABCDE5、ABD三、名词解释1、价值:价值是事物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2分),是其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分)2、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2分)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分)3、联系: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2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分)4、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1分),“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2分),“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分)四、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的含义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3分)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3分),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分)。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分)2、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分)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分),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人类社会已经出现的社会形态有哪几种?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2分),奴隶社会(2分),封建社会(2分),资本主义社会(2分)和社会主义社会(2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