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3岛盖:额叶,顶叶,濒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2基底核的位宜: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4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腓肮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而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丿并腮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耕臆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釘•,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顺叶5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6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朿,分为脚,体柱三部分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8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丿并肮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3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而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脳,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1松果体位宜:位于耕肮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10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 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11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而与枕卄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髄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12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后方,向上至耕肮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21中脑周囤的脑池有脚间池,四叠体池,环池,鞍上池13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14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额叶,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15虹吸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为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16空蝶鞍:在II型或III型蝶鞍,若蛛网膜下隙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使鞍内充满脑脊液,则垂体被压与鞍底.CT 或MRl 图像上岀现空蝶鞍17蝶鞍:位于颅中窝中央部,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20大脑深部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4下丘脑包括的结构: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5脑室系统组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6侧脑室分布: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8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①正常型(87%)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部的上方②前宜型3%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或及前方③后置型10%视交叉的后缘位于鞍背上方或后方2侧脑室中央部境界:顶壁为耕砥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3第四脑室位宜: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连通: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近似五角形,前方为脑桥,后外侧是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呈五角形,可见三角形或新月形;下部常呈棱形或三角形,前方是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4海绵窦的位宜:位于蝶鞍两侧,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行5大脑中动脉行径:在视交叉处下方向外横过前穿质进入大脑外侧沟,再向后外,在岛阈附近分支分干类型:单干,双干,三干6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分布范伟]:分为内外穿动脉两组,穿前穿质分布于豆状核壳,尾状核头与体及内囊前肢,后肢的三分之二7基底动脉行径特点:基底动脉在脑桥腹侧直行的为多,也有单弯,双弯甚至三弯8大脑内静脉位置: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从内合成:由丘脑纹状体静脉,透明隔静脉,脉络丛上静脉汇合而成9大脑大静脉位置:一条短粗的静脉干,壁薄而脆易破裂出血长10-2Omm在联毗体下方弯向后上,在宜窦形成向下开放的锐角放在横断而上可出现两个血管断面前方时大脑大静脉后方时直窦沿途还有腓肮体后静脉,枕静脉,基底静脉等注入大脑大静脉,53简述颈内动脉的行程、分段及主要分支颈内动脉依英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

其中,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多呈U形或V 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10垂体毗邻:上方隔鞍膈与视交叉,视神经相邻,下而隔鞍底与蝶窦相邻,两侧与海绵窦相邻11海绵窦异常:①大小不对称②形状不对称,尤苴外侧壁③窦内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区12鼻旁窦位置:额窦位于眉弓深部,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筛窦是筛件迷路内的腔隙,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13中央沟的识别方法:①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外侧向内侧延伸,可有一条或两条沟与之伴行②中央前后回的厚度:前回较后回宽厚,两回之间的沟即为中央沟③沟底位置:以眶耳线为基线的横断层而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而的前方与后五分之三交界处14外侧沟识别方法:①岛叶皮质:横断而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沟②蝶竹大翼:颅前中窝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颅腔内的突起为蝶it大翼的断而,与该突起相对应的脑沟即为外侧沟颈部结构分为4类:支持性结构,颈部脏器,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干,颈肌24颈部横断层而分为四个区域:正前方的内脏格,正后方的支持格,两侧的血管神经格18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的潜在性间隙,有臂丛神经根,锁计下动脉通过19椎动脉三角:介于颈长肌,前斜角肌和锁件下动脉第一段之间的区域,内有膈神经,胸导管,颈动脉鞘及其内容,椎动脉,颈静脉,颈交感干,胸膜顶等。

20咽鼓管圆枕:位于下鼻甲后方越ICm处艮咽侧壁上略呈三角形的咽鼓管咽口前,上,后缘的弧形隆起,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9话迷路分为:耳蜗,前庭,三个竹半规管位置:额竹岩部10喉腔解剖学分布:①喉前庭②喉中间腔③声门下腔11喉腔影像学分布:①声门上区②声门区③声门下区15喉软丹名称,位宜:①甲状软骨:组成喉的前外侧壁②环状软秤:位于甲状软供下方③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④会厌软卄:构成喉前庭前壁16甲状腺分为:侧叶和峡部,侧叶紧贴甲状软计板,环状软计和第1-6气管软件环的前外侧而,峡部位于2-4气管软秤环前方断面表现:侧叶横切而近似呈三角形,前面为舌件下肌群和胸锁乳突肌所覆盖,内侧而与气管,食管,喉上神经喉外支,喉返神经,和咽下缩肌,环甲肌毗邻,后面与甲状旁腺,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等结构毗邻17胸计角平而:①上下纵隔的分界平而②后方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③平对主动脉弓的起止端④气管杈在此平而出现⑤该平面恰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⑥两侧为第二胸肋关节及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⑦奇静脉弓在此平而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⑧食管在此平而以下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叉形成食管第二个狭窄⑨胸导管在此平而以下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⑩肺动脉分杈处位于此平而以下21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18上纵隔从前到后胸腺层静脉层动脉层气管层食管层胸腺层内主要有胸腺或血腺遗迹,静脉层内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动脉层内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气管层内有气管及其周用的气管旁淋巴结,食管层内有食管及位于其左侧的胸导管,左喉返神经,胸交感干,纵隔后淋巴结19中纵隔结构:心,出入心的大血管,心包,心包腔,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后纵隔结构:第一层是气管杈及左右主支气管,第二层是食管迷泄神经食管丛,食管周羽淋巴结,第三层是胸主动脉及英周围淋巴结,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第四层是胸交感干及内脏大小神经22主动脉肺动脉窗: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为左肺动脉,右侧为气管下段和食管,左侧为左肺,髙度为l-1.5cm, 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以及脂肪组织,淋巴结等23气管杈下间隙:从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髙约2cm,前为右肺动脉,后为食管和奇静脉,两侧为左右主支气管,内有隆暗下淋巴结等24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25第一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54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下静脉。

从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上静脉,肺下静脉。

右肺根: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26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27第二肺门: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叶之处12肺内管道: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20肺动脉结构特点:右肺动脉较长而低,向右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奇静脉弓下方进入右肺左肺动脉较短而高,向左经主动脉前方入左肺21纵隔前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大血管和心包的前方纵隔后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沿食管和胸主动脉排列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管:位于中纵隔和上纵隔中部28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巻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与此处29奇静脉食管隐窝:是右后纵隔隐窝位于奇静脉弓下方食管与奇静脉之间的纵隔胸膜反折形成13肺段静脉分布: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14壁胸膜分布: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肝的膈而:前部有矢状位双层腹膜形成的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左三角韧带膈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22肝的脏而结构:H形沟,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是腔静脉沟,左纵沟前是肝圆韧带裂,后是静脉韧带裂。

横沟为第一肝门,右肝左右管,肝左右A,肝门V,内脏N和淋巴管通过。

横沟前用成方叶,其脏而基本朝向下方,后部围成尾状叶,呈上宽下窄,由于下腔V肝内段和V韧带裂近似上,下位。

故其脏面一般朝向下方。

23两半肝五叶八段:正中裂:下腔静脉左臂至胆毅切迹中点连线,脏面由胆囊切迹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静脉沟。

分开右前叶(SV和Sln)和左内叶(SIV)左叶间裂:镰状韧带左侧ICm处与下腔静脉左壁连线,脏而则为肝圆韧带裂。

左半肝分左内叶(SlV)左外叶(SII 和SllI)左段间裂:下腔静脉左壁与肝左缘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连线,转至脏而再横行至左纵沟。

将左外叶分为上段(Sll) 和下段(Sln)背裂:上起肝左,中间,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下至肝门的弧形线,将尾状叶(S I )与右前叶,左内叶分开右中间裂:下腔静脉右壁与胆囊窝中点的肝下缘中、右三分之一的交点的连线转至脏而连于横沟右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