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7、《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7、《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绸、抗”等14个生字,会写“立、记”等8个生字。

积累“出使、荒漠”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练习用“终于”造句。

4.了解西域灿烂的文化,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西域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能自己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

听完老师的介绍,同学们肯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丝绸之路”上去看看了,好,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去领略这“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课文介绍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一读。

4.出示重点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抗kànɡ击荒huānɡ漠寡ɡuǎ不敌众忍rěn饥挨ái饿努nǔ力贯ɡuàn通
5.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轮读)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荒漠:荒凉的沙漠或旷野。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

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

1.选择正确读音,画“√”。

继续(xùmài)
努力(lǔnǔ)
软禁(jìngjìn)2.形近字组词。

运()
远()苦()
枯()
记()
纪()虽()
虫()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顺。

2.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3.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你不理解?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4.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宝宝写漂亮吗?
5.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二、熟读课文,探究理解
(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经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结果如何?
原因: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结果:被匈奴人发现,寡不敌众,有的被杀死,其余的都成了俘虏。

3.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那么他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了吗?他是怎样做的呢?(指名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抓住“马不停蹄”“忍饥挨饿”“吃尽了苦头”“终于”体会张骞所受的苦)
(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师:在向西行进的过程中,张骞获得了什么信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
2.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地区的人文和地理信息。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并先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3.朗读全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学完这篇课文,你对“丝绸之路”有了哪些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2.课外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
丝绸之路第一次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
获得人文和地理信息
第二次到达三十多个国家
建立友好关系
开辟贯通中西方商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友好往来
[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一课主要描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课前,我先简单介绍了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让学生有所感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在自读的过程中感悟。

生字词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重点。

教学时,我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发现很多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好,所以在第二课时中,我又进行了复习巩固,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2 只拣儿童多
处行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
湖边
玉澜

(花儿——儿童)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二、学习第九自然段
(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
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
(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三、拓展延伸
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
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地走近冰心奶奶,了解冰心奶奶,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爱心。

入‘不拒细流’的大海”。

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


教师朗读冰心小诗。

2.同学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在课后,能多找一些冰心的书来读一读,那你一定会像冰心那样充满了爱心。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情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 钓鱼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1.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2.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建构并运用语言,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纵、距、皎、沮、诱、抉”等 6 个生字,会写“捕、辉、剧、钩、距、辩、乞、德、抵”等 9 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鲈鱼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鱼,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想好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提出疑难问题,交流讨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生字,在课文中圈画新词,并读新词。

2.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相互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用偏旁加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还可以结合字义记忆字形,要启发学生把本课学的生字与以前学过的形近字进行比较,巩固记忆,防止认读混淆。

3.教师检测识字效果,并对字音和字形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认读生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读准字音,记忆字形。

教师要有重点地指导,会认字中,“纵”是平舌音,韵母是后鼻音。

“鳃”是平舌音。

“皎”读第三声。

7 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偏旁。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展示课件第三屏)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说一说,这些字的特点,书写时应注意哪
些?
3.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范写一两个生字。

4.学生练写。

(“辉”字的光字旁最后一笔变成竖提;“九”的横折弯钩要托起“力”;“纵”字第五笔是点;“辩”字的中间是言字旁;“抵”字最后的点不要丢掉。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快速浏览,增强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