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出自金东方留学奠基石论坛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全奖博士申请经验分享/article-208-1.html金东方美国部张伟用强力推荐:很高兴与大家分享雷岳川博士关于美国顶级名校和奖学金的申请经验。
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申请到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IT 的博士录取以及全额奖学金。
通过和他的交流,我发现他不但对美国研究生申请流程以及技巧非常了解,尤其是美国工程类研究生名校的申请要求和申请策略如数家珍,而且非常乐意分享他关于美国名校和奖学金的申请经验。
因此,我非常乐意邀请雷岳川博士加入金东方海外顾问团队,分享美国名校与奖学金申请经验,也帮助接下来的同学们指导美国留学申请!分享下MIT和西北大学材料Phd offer申请经验雷岳川博士原创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MIT-DMSE)Ph.D.全额奖学金和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Ph.D.全额奖学金之后,我的美国留学申请结果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和大家总结下我的一些经验,也很高兴能够和大家继续交流美国留学申请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申请经验总结:从我自己的申请背景开始,简单的聊聊申请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方面算是对自己大学四年以及申请这半年的总结,一方面也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申请留学的经验。
1,为何选择出国关于为何要出国留学,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或成熟或不成熟的答案。
我这里先谈一谈自己坚定出国的动力何在。
首先引用一下郎咸平教授在谈及中国大学生找工作难这个问题时所做的解释。
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可以大致分为七个环节:一是产品制造,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长途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
很不幸,这七大环节中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后六个环节都掌控在欧美国家手中;我们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时被分派到价值最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
而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需要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却失业了。
在今天以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为主的中国,能够给大学生来实现自我的职位和机会都是很少的。
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找的工作大多数其实高中生也能做,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未使他们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在国内确实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出国留学深造不光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将是一个出国就业的机会,实现自我的机会。
至于学成归来再报效祖国,这就是后话了。
2,本科期间背景毕业学校: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Overall GPA:92.0/100Major GPA:93.0/100专业排名:2nd in 76 (全系)GRE:590+800+4.5TOEFL:107科研经历:有一年实验室工作经历,申请提交时没有paper。
推荐信:一位MIT校友,一位Stanford校友,一位中科院院士,两位清华材料系教授。
3,长期规划对出国申请的准备,特别是Ph.D.申请,宜早不宜晚。
如果说把提升自己背景也算作对申请的准备,那么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应当着手准备出国了。
如果你很早就立志要出国,那么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并且应当立即开始对自己的本科4年进行规划。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我推荐了一个时间表供大家参考:大一:在保证自己GPA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验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也尽可能多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多与学长交流,了解本校本专业的出国留学情况。
大二: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备考GRE(对某些专业还有GRE Sub或GMA T等),争取在大二这一年内完成GRE考试。
当然,课内学习需要保证。
学有余力者可以参加实验室科研工作。
大三:尽早完成托福、雅思考试,基于GRE的学习基础,完成托福这类考试是相对轻松的,准备2到4周应该足够。
对于工科学生,最晚应当在考完托福后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对于商科类学生则可以尽早积累实习经历。
大三的暑假有机会应当争取参加出国交流的项目,运气好的话搞定一个导师,退一步拿到一封国外教授推荐信或者当面套磁也好,实在不行就算是出国看看也是有益的。
大四:应该在大四开学前开始选校以及文书的准备,并且最好在截止日期前4-6周完成,以留够时间完成推荐信的提交等工作。
无论是选择中介还是DIY,都应尽早准备。
在申请的具体过程中,由于事情非常繁琐,各个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DIY的申请者来说,写一份详细的申请时间表以及一套提交材料的清单是必要的。
两外,如果此时有科研成果的,应当尽快写文章投稿,从投稿到接受通常要数月时间,还可能需要反复修改。
如果可能,向组里师兄师姐“蹭”一篇三作的文章也是不错的。
这个时间表只是作为参考,并不是过了这个时间就来不及。
只是说尽早准备更有优势。
每个人也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适合自己的规划。
4,套磁经历与收获我在大三暑假借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到加州理工、斯坦福、伯克利以及MIT作了简短访问。
与教授当面交流,一方面考察了对方的科研项目,一方面也了解到了各个学校的招生流程与偏向,同时也向对方推荐自己,算是当面套磁了。
总结我在美国访问的经历,以及申请结束以后周围同学的反馈,我列出了几所排名靠前的学校的招生特点以及套磁的影响,共大家参考。
Caltech:教授权力相对较大。
由于加州理工学校规模很小,很多院系总共只有几个教授,所以招生委员会也就由这么几个教授组成。
比如材料系一共不到10个教授,所有博士生也不过50人。
按一位加州理工在读博士生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一个教授看上了一个学生并且决定要他,那么这个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很大。
MIT:套磁没用。
除了委员会的成员外,其他教授永远看不到申请材料,也无法影响申请的结果。
教授一般也是在学生被录取后才与学生交流科研项目。
Stanford:教授权力相对较大。
本系一个同学暑期在Stanford参加交换项目,获得一位Stanford 教授的推荐信,最终顺利录取并加入该教授的课题组。
这个同学的申请结果比其他条件更好的申请者的更好,足以体现套磁的重要性。
同时也说明,有机会参加暑期出国交换的一定要抓住机会。
U.C.Berkeley:套磁作用很有限。
据一位Berkeley物理系的教授亲自介绍,录取委员会收到申请材料以后,会全面评估这些材料,并根据评估结果给每份材料从1-10打分。
最后根据打分结果排序,录取排名靠前的人。
如果某位教授非常看重一个申请者,并且愿意到录取委员会那里“打招呼”要求重点关注这个人,那么委员会可能会在同等条件的申请者当中给他相对较多的关注,可能不会仅仅因为GRE较低就直接pass。
但总的来说,这样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Upenn:套磁作用较大。
本系一个同学强势套磁,在offer正式发放之前获得某位教授保证,并成功录取。
PSU:套磁作用较大。
本系一个同学在导师的介绍下,在申请很仓促的情况下,顺利进入点推荐的教授课题组。
5,推荐信将推荐信单独列出,是因为这个部分牵涉了更多的人,也更加复杂。
单从内容来说,推荐信中应当避免大篇褒奖性形容词的出现,而应当突出申请者在这个教授(或者雇主)的指导下完成了什么具体的工作,完成的质量如何,具体在什么地方体现出了申请者的什么能力。
并且,略带有批评内容的推荐信更有说服力。
其实大多数本科要出国的学生很难有比较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如果规划得早其实可以丰富这方面内容的),找教授写推荐信看似也只能写写在课堂上如何表现得活跃,如何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这些内容写多了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
这种情况下,可以去借鉴以下别人的工作,或者把本科期间参加的基础实验课程的内容写写(对工科学生比如可以写大学物理实验),强调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尽量发挥想象力去编一些故事也比堆满篇的形容词有意义。
推荐信通常需要2-3篇,申请者如果DIY申请,那需要额外的注意的是,几篇推荐信的语言风格、词汇倾向、内容倾向以及文字排版都应力求不同。
否则录取委员会很容易发现这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对于英语写作水平不高的人来说,这一点确实比较棘手。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尝试找几个同学互相修改推荐信。
还有一个大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写推荐信使用的语气。
写推荐信的人通常是教授或雇主,他们的口气应该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评语,通常比较简洁并且尖锐。
有些人写推荐信就跟在赞美领导一样——委员会的教授也都是写过推荐信的,他们很容易就能从中看出破绽。
另外,应当注意与推荐者要尽早地沟通。
无论是雇主还是教授,大多很忙。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推荐者修改、提交推荐信,可以帮申请者避免很多麻烦。
6,个人陈述Statement of Purpose个人陈述的内容应该是和推荐信的内容相互呼应的。
前者是从自己的角度,对自己大学前三年的学习与科研工作做一个总结,后者则是从教授或雇主的角度具体描述。
在PS中应当概括性的写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工作、学到了什么东西、掌握了什么技能以及这些经验和技能对今后的Ph.D.学习有什么帮助。
同时,也可以提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说明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应当注意的是,PS的内容应该以描述学术背景为主,而不是写个人生活、成长经历。
当然,如果有一些很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的,也可以简单地写一写。
可以说,PS是一个描述申请者学术背景的主线,而推荐信则是对主线上的一些重要阶段的详细描述。
7,硬件vs软件总的来说,如果申请美国研究生院Ph.D.项目,本科期间的GPA或者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将对申请结果起决定作用(GRE和托福成绩只要过关就不会太影响申请)。
但是,仅仅拥有很强背景并不能够确保申请的成功。
如何将这些很强的背景向录取委员会的教授展示出来,如何将不太强的方面“美化”、“淡化”之后再写入文书当中,以及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的申请方案,都将对录取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从选校这方面来说,了解该校的录取历史和招生偏向、科研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可以避免一些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举例说,2011-2012年申请Cornell MSE Ph.D.的清华材料系学生无一录取,对于今后的申请者来说就可以避免再申请这个学校。
对于文书这一方面,我也有很深的体会。
本人DIY申请,PS、推荐信、套磁信都是自己参考过众多高质量的文书范例后精心写成的,而且提交之前还找到美国本土人和英语专业的大牛帮忙润色。
比较我周围背景与我相当,但文书准备较为仓促并且没有套磁的同学来说,我的申请结果明显更为理想。
可以说,适当制定的申请方案以及一套优质的文书虽然不一定给你的申请加分,但是如果做不好,却是一定会给你的申请减分。
所以,对于已经开始准备申请的人来说,短时间提升硬件已不大可能,能做好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做好文书等工作非常必要。
因为我是DIY申请,所以我也体会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
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我需要同时完成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工作以及申请工作,这段时间的负担感觉是大于准备GRE 的那段时间的。